- 主题
- 154
- 您的身份
- 病友
- 就诊医院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病理报告
- 弥漫大b细胞
- 目前状态
- 治疗中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您的身份病友
病理报告弥漫大b细胞
就诊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目前状态治疗中
最后登录2020-8-7
 
|
看到之家的数据,周小鸽教授每年有五千个淋巴瘤相关的病理会诊量,就能深切的体会到一位病理学权威是怎么炼成的。
希望以我身边一个不太成功小故事让读者更能理解病理学家成功道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单位新来了一位临床病理学硕士,引起一阵小小波澜。该仁兄的是新进病理科第一位研究生,导师名头很大,华西医科大学校长,病理权威杨光华教授,其师兄弟在病理界也很厉害,师兄李甘地,师弟周小鸽,故他自视甚高。当年医院病理科老住任及高年资医生都是中专学历,有一位工作五年的本科生和改行来病理的中年本科生。因此医院对他抱有很大希望。那位仁兄智商高,健谈爱交际,很快就拉着我聊病理病生,医学哲学与自然哲学等。因为他长我七八岁,我开始也只是聆听者。不太久就发现他有点眼望星空,没实脚踩实地。对他要求我与他合作写病理论文建议婉言谢绝,因为我对病理确实一窍不通。不过一起探讨理论务务虛也挺高兴。通过他也熟悉了病理科同事,慢慢就对临床病理学有了一些了解和认识。就说病理科中专生主任,有三十几年的临床病理经验,学习能力不错,读片能力也行,稍有拿不准的地方就亲自去华西病理科找老师会诊,弥补了自身学历和理论的不足。 病理的确要有良好理论基础,但更重要的是临床经验,具体就是要踏踏实实静下心来读大量病理片,头脑里要记忆成千上万典型和疑难病理片,头脑里东西越多,诊断水平越高,有二十万量级的就比十万的强。有了些刻在脑海里病理信息,再不断的继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就能提高病理诊断水平。如果不大量积累看片经验,不在脑海里建立数万量级的病理片库,并对它们做出正确判断,就不可能做一位优秀病理医生。量为王,临床读片经验为王,在病理学和医学影像科是最重要因素。
了解这些后,我试图给那位仁兄交换意见,基本观点就是仰望星空,脚踩实地,多看细看病理片。但仁兄太痴迷于探讨性的理论,在医学与哲学,自然哲学杂志上发表了数篇探索性的论文,还要津津有味的与我探讨。不否认他有思想,智商高,但不落地,只能做为清谈朋友。因论文大多与他的病理专业工作无关,探索性的论文的价值也被时间湮没。他的病理诊断能力一直没达到老中专生主任,因为头脑里没有积累像老主任那样的数量级的病理信息。当他快退休时,老主任返聘,重点培养一位本科生当主任。一个好苗子由于没有脚踩实地,不愿踏踏实实长年大量积累临床病理经验,在业务生涯长跑中,没有实现早年对他自己专业水平的期许,退休也没返聘。
通过上面的故事,现在来感悟周小鸽教授为什么能成为病理学权威,淋巴瘤领域诊断水平为什么会这样高。分析基础就是之家的数据。据之家资料周教授一年要接收五千个淋巴瘤相关的病理会诊。这是一个提高诊断水平的宝库。一年五千个病理会诊是个什么概念?会诊的大多是疑难病理,是最能提高诊断水平的标本。一般医院优秀的资深病理医生,头脑里也有数万量级及以上病理经验积累,但这数万量级包括了各种系统组织的病理,具体到淋巴系统了专业生涯中可能就只有几千个积累,而且还没有聚焦。而周教授一年的会诊量就超过別人一生的经验,且莫说周教授以前还有十数万会诊经验的积累。看看这些数据就能理解他为什么这么牛!1982-3年四川医学院(华西)毕业分配,给北京交流了第一流的毕业生,周教授应该是其中之一,这批毕业生根正苗红大多成为现在医学界的领军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