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
- 19
- 您的身份
- 病友
- 就诊医院
- 浙二
- 病理报告
- 霍结节硬化型
- 目前状态
- 康复1-3年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您的身份病友
病理报告霍结节硬化型
就诊医院浙二
目前状态康复1-3年
最后登录2019-2-6
|
什么是微移植?
微移植是一种新型的恶性血液病和肿瘤的治疗方法。
由中国解放军第307医院血液科艾辉胜教授团队首次提出。
患者在接受针对相应肿瘤的化疗之后程序性的输注异体的造血干细胞(无需配型相合),在患者体内形成微嵌合体,诱导特异性的抗白血病效应同时避免移植物抗宿主效应。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发挥有效的抗白血病效应,而且去除了传统移植预处理的毒性,避免了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减轻了传统移植副作用。
微移植与传统治疗方法的区别
突破年龄限制
已进行微移植治疗的患者年龄范围是8岁- 88岁。
理论上说,只要患者对化疗可以耐受,没有年龄的限制。
突破HLA配型限制
没有HLA配型限制,也不受亲缘、血型限制。
健康人都能够作为供者。
在临床实际应用中,不乏夫妻之间、子女之间、亲属之间相互捐献的例子。
突破传统免疫治疗
经典的免疫治疗使用的是成熟的免疫细胞,采集后体外处理。但是,由于患者免疫力低下,自身的免疫细胞往往缺乏抗肿瘤的能力,同时,这些细胞是分化成熟的细胞不能长期存活,效用时间短。
微移植介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免疫治疗之间。
采用的是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体外特殊处理后增加了抗肿瘤活性输注给患者。输注的造血干细胞将在患者体内继续分化成熟一段时间,最后少量植入患者体内长期存活,最终达到微量嵌合植入,仿佛在患者体内安置了“卧底”,不仅发挥供者细胞的抗肿瘤效应,而且能够激活或恢复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产生受者抗肿瘤效应。
提高生存率的同时副作用轻微
微移植是在化疗基础上的“锦上添花”。
从已有的临床数据分析:传统治疗的老年患者2年无病存活率只有不到20%,而微移植的老年患者2年无病生存率接近40%。低危中青年急性髓性白血病的6年无病存活率可达到84.4%。
同时,传统骨髓移植中无论是清髓移植预处理大剂量化疗、或是移植后的排斥反应,相关毒副明显,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不能耐受。
微移植在预处理方案中选择常规剂量的放化疗,同时输注造血干细胞促进造血恢复和发挥抗白血病效应,并且几乎没有排斥反应,不需要服用免疫抑制剂。
微移植的治疗时间
微移植治疗过程不是一次性的,需要经过3-5个疗程的序贯治疗。
首次治疗诱导化疗+微移植,达到完全缓解或最大疗效后进行2-4个微移植巩固化疗,每个疗程之间间隔3个月左右,一般完成治疗需要1年左右。在此过程中不需服用抗排异药物。
微移植的治疗费用
微移植包含化疗和供者造血干细胞输注两部分,由于患者治疗后造血恢复快,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减少,无传统移植的毒副作用,所以,总体花费并不比单纯化疗的患者高太多,却远低于传统移植的治疗费用。
微移植的未来发展
微移植技术仍在不断发展,急性白血病的微移植治疗模式已经日趋成熟,同时扩大病种,逐步针对其他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探索个体化治疗方案。
微移植适用症: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将来会覆盖更多实体瘤病种。
致谢: 307医院血液科、造血干细胞移植科乔建辉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