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67|回复: 1

【专家说】新型BCL-2抑制剂ICP-248:r/r MCL患者的治疗新选择...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681

主题

1529

帖子

1万

家园豆

您的身份
家属
病理报告
淋巴瘤,未分类
目前状态
康复5-10年
最后登录
2025-11-25
发表于 昨天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北京
本期《专家说》中,淋巴瘤之家特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志铭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景红梅教授,围绕复发/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r/r MCL)的治疗困境、新型BCL-2抑制剂ICP-248的作用机制、临床试验要点及患者全程管理等核心内容展开深度解析,为临床实践及患者治疗选择提供全面指导。

第一百二十三期  深度解读新型BCL-2抑制剂ICP-248的临床试验研究

视频讲解更精彩,请点击观看

1. r/r MCL的治疗困境:现有方案局限与新药需求

套细胞淋巴瘤(MCL)具有易复发的疾病特性,其病理机制中存在的t(11;14)染色体易位导致cyclin D1过表达,这一特征使其对常规治疗易产生耐药性。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志铭教授在临床中发现,接受过抗CD20单抗和BTK抑制剂治疗失败的r/r MCL患者,往往已出现多线治疗后的身体机能下降,部分患者还合并感染、骨髓抑制等基础问题,在临床治疗中面临“无药可用”的困境,对安全高效的新治疗方案需求极为迫切。

目前临床常用的后续治疗方案,如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免疫化疗、来那度胺±利妥昔单抗等,客观缓解率(ORR)仅约30%,患者中位生存期不足1年,难以实现长期疾病控制,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且这类患者大多经多线治疗,化疗耐药情况普遍,继续采用传统化疗会带来较大身体损伤,进一步降低生活质量。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景红梅教授团队的临床观察显示,已上市的BCL-2抑制剂(如维奈克拉)虽在部分B细胞淋巴瘤中显示活性,但未获批MCL适应症。文献报道的回顾性数据显示,其在r/r MCL中的ORR为53%、完全缓解率(CR)18%、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3.2个月,且约30%的患者会因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停药。这种“疗效有限+安全性不足”的双重问题,使得临床对更高效、更安全的靶向药物需求尤为迫切,而BCL-2蛋白在MCL细胞中的高表达,也为该靶点药物研发提供了明确依据。

2f9d37b5d0240407102d5756f3539d3f.png

2. ICP-248的药物特性:作用机制与核心优势

ICP-248是诺诚健华研发的口服强效高选择性BCL-2抑制剂,针对r/r MCL的治疗需求,展现出明确的作用机制与显著优势,为患者提供全新治疗方向。

其作用机制清晰精准,BCL家族是调控细胞凋亡的关键通路,MCL肿瘤细胞中因凋亡通路失衡导致BCL-2蛋白过表达,形成“凋亡抵抗”。ICP-248通过与BCL-2蛋白的BH3结构域特异性结合,竞争性取代促凋亡蛋白BIM、BAX等,解除BCL-2对凋亡通路的抑制。李志铭教授解释,这种“精准靶向”机制区别于传统化疗的广谱杀伤,能在抑制肿瘤细胞的同时,减少对正常造血细胞的损伤,这一特性在多线治疗后的患者中尤为重要,可降低治疗相关并发症风险。

结合两位教授的临床研究经验,与维奈克拉相比,ICP-248的核心差异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药代动力学更优经Ⅰ期临床试验证实,其血药浓度达峰时间短,稳态浓度稳定,在合并使用降压药、降糖药等基础疾病药物的老年患者中,药物相互作用风险更低,这对合并症多的MCL患者至关重要;

二是安全性优势显著Ⅲ级及以上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3.2%(维奈克拉78%),Ⅲ级及以上血液学毒性发生率仅21%(维奈克拉52%),景红梅教授团队参与的ICP-248的临床试验中,未出现因肿瘤溶解综合征(TLS)导致的治疗中断,安全性数据更符合临床需求;

三是疗效潜力更高在包括MCL的B细胞恶性肿瘤的早期临床研究中,ICP-248治疗复发或难治性的MCL的ORR达78.9%、CR达42.1%,其中部分BTK抑制剂耐药患者仍能达到PR以上疗效,显著优于维奈克拉在r/r MCL中的回顾性疗效数据。

de3d6c6ef7c0a1b592ebe59568932687.png


此外,ICP-248为口服制剂,每日一次餐后服用即可,无需静脉输注,且可实现无化疗(chemo-free)治疗,避免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减少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干扰,提升用药依从性。

3. ICP-248的临床试验:入组标准与治疗流程

ICP-248于2025年5月获得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突破性疗法认定”,这一认定基于其Ⅰ期临床中展现的“疗效显著优于现有标准治疗”的结果。该认定是国家药监局为早期研究中显示出“巨大潜力”的新药提供的研发“特别通行证”,需新药在疗效、安全性上较现有疗法有明显改善,能为患者带来显著获益。作为参与单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已完成多例患者入组,李志铭教授强调,目前该药物正开展的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专门针对“抗CD20单抗+BTK抑制剂”双药失败的r/r MCL患者,这类患者此前临床选择极少,试验为其提供了重要的创新治疗机会。

1 核心入组标准

# 年龄要求:
≥18岁的成年患者,需评估体力状态评分(ECOG PS)≤2分,确保患者能耐受口服药物治疗;
# 疾病诊断
经病理确诊为套细胞淋巴瘤(需排除母细胞型或多形性),且既往接受过至少1线含抗CD20单抗方案和至少1线BTK抑制剂(如伊布替尼、泽布替尼等)充分治疗后复发或难治;
# 资料要求
需提供完整的既往治疗病历(包括用药剂量、疗程、疗效评估结果)、病理检查结果(包括原始病理切片或蜡块,需中心实验室复核)、近期(1个月内)的影像学检查(CT或PET-CT)和血液学检查报告,便于医疗团队准确评估病情,判断是否符合入组条件。

2 治疗方案设计

患者入组后接受ICP-248单药治疗,采用“剂量爬坡”起始方案,初始剂量为每日10mg,根据患者耐受性逐步调整至最佳有效剂量,每日一次餐后口服。景红梅教授介绍,这种给药方式能降低早期不良反应风险,治疗持续至出现疾病进展(PD)、不可耐受的毒性、患者撤回知情同意、死亡、失访、开始新的抗淋巴瘤治疗或申办者决定终止研究,以先发生的情况为准,确保治疗方案的规范性与灵活性。

3 临床试验优势

# 地域覆盖广
试验在全国29家医院开展,包括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覆盖多个地域,方便不同地区患者就近参与,减少就医奔波;
# 患者获益多
参与试验的患者可免费使用尚未上市的ICP-248,且能获得医疗团队更密切的病情监测与随访,及时发现并处理治疗中出现的问题,更早获得潜在有效治疗;
# 审批进度快
“突破性疗法认定”可显著缩短新药审评时间,意味着更多r/r MCL患者能更早用上这一创新药物,尽早改善病情。

4. 临床试验的获益与安全保障

参与ICP-248临床试验,患者既能获得创新治疗机会,也能享受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在疗效与风险之间实现平衡。

从患者核心获益来看,一是能获得精准治疗机会,作为常规治疗失败的r/r MCL患者的全新治疗选择,ICP-248的早期临床数据中,有患者在治疗2个周期后病灶缩小50%以上,且持续缓解超过6个月,已证实其显著疗效潜力,有望改善患者预后,延长生存时间;二是能减轻经济负担,临床试验期间,药物费用、相关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影像学评估等)及不良事件处理费用均免费,大幅降低患者的治疗经济压力,让患者更专注于治疗与康复;三是能获得专业医疗管理,由李志铭教授、景红梅教授等经验丰富的血液肿瘤医疗团队全程负责,团队会定期召开病例讨论会,根据患者疗效和安全性数据调整方案,熟悉药物特性与不良反应处理,确保治疗方案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在潜在风险与应对措施方面,治疗期间患者可能出现血象异常(如骨髓抑制导致的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肿瘤溶解综合征(TLS)等不良反应,需重点关注。结合临床实践,医疗团队制定了精细化管理方案:治疗前,会对患者进行肿瘤负荷评估,对于高肿瘤负荷患者提前进行水化预处理,制定个体化治疗与风险防控计划;治疗中,前1个周期每周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通过水化、碱化尿液预防TLS,若出现骨髓抑制,将积极给予升白、升血小板治疗,待指标恢复后再调整剂量;同时,试验制定了完善的不良事件风险管理计划,定期进行血常规、肝功能、心电图等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实时跟踪患者身体状况,尤其关注老年患者的心血管安全性,保障治疗安全。

5 患者参与指南:咨询方式与全程管理建议

对于有意向参与ICP-248临床试验的患者,了解咨询方式与全程管理要点,能确保顺利参与试验并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1 咨询与入组流程
# 联系渠道
患者可直接联系29家临床试验中心对应科室的研究助理或项目负责人,咨询试验详情,了解自身是否符合基本条件;
# 门诊支持
李志铭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门诊时间为周一全天(越秀院区)、周三下午(黄埔院区)、周四上午(越秀院区);
景红梅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门诊时间为周一、周四上午(本部)、周二上午(北部院区),患者可通过“北医三院服务号”微信公众号预约,备注“ICP-248临床试验咨询”即可获得优先接诊,方便患者到院现场沟通,获取专业指导;

# 资料准备
就诊时需携带既往治疗病历、病理报告、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资料,建议同时提供原始病理切片或蜡块,便于医疗团队准确复核诊断,判断是否符合入组标准。

2 全程管理注意事项

# 治疗前准备
积极配合医疗团队完成筛选期的各项检查,包括肿瘤负荷评估(PET-CT)、心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检测等;如实告知医生既往用药史(尤其是近1个月使用的抗凝药、抗真菌药等)、过敏史及合并症情况,避免因信息遗漏导致药物相互作用或其他治疗风险;
# 治疗期间配合
严格按照医嘱规律服药,不得擅自增减剂量或停药;按时参加随访,主动向医生反馈身体出现的不适症状,如乏力、发热、出血等,便于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生活方式调整
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规律作息;适当进行轻度运动,如散步等,增强身体免疫力;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做好呼吸道感染预防;严格遵循饮食禁忌,不食用影响药物代谢的食物(如西柚汁),确保药物疗效稳定。

新药研发助力R/R MCL治疗进步
“复发”“难治”并不意味着治疗无路可走,随着靶向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r/r MCL患者的治疗前景正不断改善,当前已告别仅依赖传统化疗的时代,进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更精准、更有效的新药时代。

ICP-248作为国产创新BCL-2抑制剂,其研发过程中纳入了大量中国患者的药代动力学数据,更贴合中国人群的代谢特征,这一点得到了两位教授的认可。凭借更优的疗效潜力和安全性,该药物有望填补r/r MCL治疗的临床缺口,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目前中国淋巴瘤新药研发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除ICP-248外,PI3K抑制剂、XPO1抑制剂等新药也在快速推进,国产药物在靶点选择性、药代动力学特性等方面不断突破,打破了对进口药物的依赖,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高质量、可及性强的治疗选择。

李志铭教授和景红梅教授均表示,医疗团队与患者始终并肩作战,通过规范的临床试验、精准的治疗方案,不断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随着ICP-248等新药的研发推进,r/r MCL正从“难治”向“可控”“可管理”转变,未来结合联合治疗策略(如ICP-248联合BTK抑制剂),有望进一步提升疗效,让长期疾病控制、甚至获得更好生存结局成为可能。对于r/r MCL患者及家属而言,应积极与医疗团队沟通,通过正规渠道了解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动态,主动争取适合自身的治疗方案,相信在医患共同努力下,定能战胜疾病挑战。

专家介绍

d6828e6b17a94f13601e70cc73c7787c.png

李志铭 教授

  •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广东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头颈肿瘤综合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淋巴瘤联盟副秘书长、常委
  •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常委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头颈肿瘤专家委员会常委
  •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常务理事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淋巴瘤分会常委
  • 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生育力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广东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咽喉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淋巴瘤分会常委
  • 广东省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 广州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fd63dd077de54606d5a43c3f9e641564.png

景红梅 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主任
  •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 北京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 北京整合医学学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女医师协会肿瘤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淋巴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老年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 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诊断学组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分会委员
  • 专业方向:淋巴系统肿瘤

END
编辑:浦蝶 审核:娟娟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18

主题

749

帖子

5467

家园豆

您的身份
病友
最后登录
2025-11-25
发表于 昨天 20: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同样的经历 使我们与你感同深受!

这里是病友帮病友一起度过难关的精神家园!

工作室 媒体报道


© Copyright 2011-2021. 荷小朵(北京)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0048145号-5
京卫[2015]第0359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非经营性-2021-0110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5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