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发/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
“临床研究的成功数据,最终要落地到真实世界的每一位患者身上才有意义”
在 CAR-T 治疗的浪潮中,很多人都会被临床试验里高缓解率的数字鼓舞,可当治疗真正走进临床,面对不同身体状况、不同基因背景的患者时,才会发现每一个病例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尤其是在亚洲人群中,关于主流 CAR-T 产品的疗效对比、安全性差异,以及 T 细胞表型如何影响治疗效果的真实数据,这些未被解答的问题,不仅困扰着临床医生的治疗决策,也让无数等待治疗的患者在选择时充满迷茫。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周道斌、张薇教授团队在国际血液学权威期刊Annals of Hematology上发表了最新的单中心真实世界研究数据—— 《Clinical outcome and immunophenotype of axicabtagene ciloleucel (axi-cel) and relmacabtagene autoleucel (relma-cel) in relapsed/refractory large B-Cell lymphoma on Chinese population: a single-center experience》
首次就中国r/r LBCL人群,系统性地回顾比较了Axi-cel与Relma-cel在真实世界表现,并深入探索了T细胞免疫表型与临床结局的关联。这项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中国证据”,也为临床治疗决策与产品优化指明了方向。
发表期刊:Ann Hematol
1. 聚焦中国人群的真实世界数据
2021 年,阿基仑赛注射液(axi-cel)成为首个在中国获批用于 r/r 大 B 细胞淋巴瘤的 CAR-T 产品;2024 年,瑞基奥仑赛注射液(relma-cel)紧随其后获批,二者分别采用 CD28、4-1BB 共刺激结构域,是目前国内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两款 CD19 CAR-T 产品。
尽管国际多中心研究(如 ZUMA-1、JULIET)已证实 CD19 CAR-T 的疗效,但存在关键问题。一方面,国际研究中亚洲患者占比低,而不同种族的免疫状态、肿瘤生物学特征可能影响治疗效果,中国人群的真实疗效数据亟待补充;另一方面,axi-cel 与 relma-cel 的共刺激结构不同,理论上可能导致疗效、安全性及 T 细胞持久性的差异,但二者在真实世界中的直接对比数据极少;此外,部分患者仍会出现 CAR-T 治疗失败,T 细胞免疫表型(如记忆 T 细胞、效应 T 细胞比例)是否与治疗结局相关,尚未形成明确结论。
这一项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了 33 例接受 CD19 CAR-T 治疗的复发难治性大 B 细胞淋巴瘤患者。这些患者里,有近八成是 Ann Arbor III-IV 期的晚期患者,46.2% 存在 TP53 基因突变,48.3% 是 BCL2 和 MYC 双表达淋巴瘤 —— 这些都是公认的 “不良预后因素”。更棘手的是,39.4% 的患者对之前的所有治疗都耐药,还有 15.2% 的患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治疗难度可想而知。
2. 真实世界中的 “难治群体” 有何特点?
研究纳入的 33 例患者中,中位年龄 53 岁(范围 27-67 岁),男女比例约 2:1,其中 87.9% 为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且 71% 为非生发中心型(non-GCB),这是 DLBCL 中预后较差的亚型。
这些患者的 “难治性” 特征尤为突出,疾病分期上,78.8% 患者为 Ann Arbor III-IV 期,15.2% 存在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高危因素方面,48.3% 为 BCL2/MYC 双表达淋巴瘤,46.2% 存在 TP53 突变,均为预后不良指标;既往治疗失败率高,39.4% 患者对所有既往治疗耐药,仅 9.1% 接受过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远低于国际研究数据;身体状态偏差,24.2% 患者在 T 细胞采集时 ECOG 评分≥2,提示日常活动能力明显受限,高于美国(19%)、法国(10.3%)真实世界队列。
此外,87.9% 的患者需要接受桥接治疗以控制等待 CAR-T 制备期间的肿瘤进展,其中 37.9% 选择放疗,24.1% 选择化疗,其余采用免疫治疗(如 BTK 抑制剂、奥妥珠单抗)。
3. 两款CAR-T 治疗效果
研究对两款 CAR-T 产品的疗效进行了详细追踪,整体来看,尽管患者基线预后较差,但整体治疗效果仍超出预期,3 个月时 76.7% 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10% 达到部分缓解(PR),整体缓解率(ORR)86.7%;中位随访 442 天,1 年总生存期(OS)达 72.3%,1 年无进展生存期(PFS)71.2%,均高于国际临床研究(OS 48%-59%)及其他真实世界数据(OS 64%)。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出现 “延迟缓解”,即 1 个月时为 PR 或疾病稳定(SD),3 个月时未接受额外治疗即转为 CR,提示 CAR-T 的抗肿瘤效应可能存在时间依赖性,需长期随访评估。
两款产品的疗效与安全性呈现显著差异,3 个月 CR 率上,axi-cel 组为 100%,relma-cel 组为 61.1%,p 值 0.048;3 个月 ORR 方面,axi-cel 组 100%,relma-cel 组 77.8%,p 值 0.028;1 年 PFS 率上,axi-cel 组未达到,relma-cel 组 65.0%,p 值 0.031;3 级及以上 CRS 发生率,axi-cel 组 23.1%,relma-cel 组 0%,p 值 0.034;3 级及以上 ICANS 发生率,axi-cel 组 7.7%,relma-cel 组 0%,p 值 0.275。
由此可见,axi-cel 的缓解深度和持久性明显优于 relma-cel,但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严重程度更高,23.1% 的 axi-cel 患者出现 3 级 CRS,表现为高热、低血压、器官功能损伤,而 relma-cel 组无严重 CRS 发生,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发生率较低,两组均无 2 级 ICANS 病例。
研究还发现,3 个月时的缓解状态是生存的最强预测因子,3 个月达到 CR/PR 的患者,中位 OS 未达到,而 3 个月为 SD 或疾病进展(PD)的患者,中位 OS 仅 140 天(p=0.00013),且 1 个月时的缓解状态对长期生存无显著影响,进一步支持 “延迟缓解” 的临床意义,提示临床需避免过早判定治疗失败。
患者的游泳图
4. T 细胞免疫表型如何影响治疗结局?
为了弄清楚 “为什么有些患者疗效好,有些效果差”,研究人员对 16 例患者的T细胞表型进行了深入分析 —— 包括采集 T 细胞时(单采时)和 CAR-T 细胞制备完成后(产品中)的细胞亚群。一个意外的发现是:单采时的 T 细胞表型,和最终 CAR-T 产品的表型没有显著关联。这意味着,即使患者自身的 T 细胞状态有差异,先进的制备工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 “拉平” 这种差距,减少因患者基础免疫状态带来的治疗不确定性。但产品中的 T 细胞亚群,确实影响着疗效。研究人员注意到,axi-cel 产品中 CD8 + 中央记忆 T 细胞(CD3+CCR7+CD95+)的比例远低于 relma-cel 组(27.2% vs 93.5%,p=0.008)。
以往研究认为,记忆 T 细胞比例高,CAR-T 细胞的持久性更好,可这次研究的结果却提示:记忆细胞不是越多越好,存在一个 “最优范围”。relma-cel 组中,产品里干细胞样记忆 T 细胞(CCR7+CD45RA+)比例过高(中位 93.5%),反而可能影响疗效;而 axi-cel 组的比例(中位 27.2%)更接近国际研究中 “有效应答” 的范围(约 15%-25%),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 axi-cel 的 CR 率更高。
另外,随着既往治疗线数的增加,CAR-T 产品中 CD4 + 记忆 T 细胞(CD4+CD45RO+)的比例会逐渐升高,一线治疗后患者的比例约 86.8%,二线后升至 94.8%,三线及以上则达到 99.5%(p=0.031)。这说明,多次治疗会让患者的 T 细胞 “更偏向记忆状态”,但这种变化并没有直接影响疗效,再次印证了制备工艺对最终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Axi-cel和Relma-cel淋巴细胞亚群特征比较
5. 真实世界的特殊情况
在真实世界中,很多患者在等待 CAR-T 制备的过程中,肿瘤可能会进展,这时候就需要 “桥接治疗” 来控制病情。
这个队列中,87.9% 的患者接受了桥接治疗,包括放疗(37.9%)、化疗(如 Gemox 方案)或靶向治疗(如 BTK 抑制剂)。其中,放疗作为桥接治疗的效果值得关注。虽然这个研究的样本量不足以得出 “放疗比其他桥接方式更好” 的结论,但国际研究已经证实,局部放疗不仅能控制局部肿瘤,还能通过 “远隔效应” 增强全身 T 细胞的杀伤功能。
在这些患者中,接受放疗桥接的患者,后续 CAR-T 治疗的耐受性普遍较好,这为 “高肿瘤负荷患者如何安全过渡到 CAR-T 治疗” 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向。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患者选择。
这个队列里,24.2% 的人在单采时 ECOG 体能评分≥2(身体状态较差),这个比例高于美国(19%)和法国(10.3%)的真实世界研究,且远超 ZUMA-1 试验(仅纳入 ECOG 0-1 分患者)。
但即便如此,整体生存率依然不低,这说明:对于体能状态稍差,但肿瘤进展相对缓慢的患者(这个队列从末次治疗到 CAR-T 输注的中位时间为 87 天,提示肿瘤生长不快),CAR-T 依然是可行的选择,不必因 “体能评分不是最优” 而轻易放弃。
6. 安全性管理中感染与CRS 是主要挑战
尽管整体安全性可控,但仍需警惕两大不良事件。在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方面,整体发生率为 78.1%(26/33),以 1-2 级为主(68.8%),严重 CRS(3 级)仅见于 axi-cel 组(23.1%),均通过托珠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控制,无死亡病例。
感染方面,发生率为 33.3%(11/33),包括 COVID-19(6 例)、流感(2 例)、巨细胞病毒(CMV)感染(1 例)、真菌感染(2 例)等,8 例死亡患者中,2 例死于侵袭性真菌感染,6 例死于疾病进展,提示感染是 CAR-T 治疗后非复发死亡的主要原因,需加强长期免疫监测与预防。
总结
这项研究虽然是回顾性的,样本量也不算大,但它填补了中国人群中两种主流 CAR-T 产品对比的空白,给临床医生提供了三个关键参考:
一是产品选择,如果患者追求更高的 CR 率,且能耐受可能的高 CRS 风险,axi-cel 是更优选择;如果患者体能状态较差,或担心 CRS 风险,relma-cel 的安全性更有优势。
二是疗效预测,关注 CAR-T 产品中干细胞样记忆 T 细胞的比例,避免过高或过低,寻找 “最优范围” 可能是未来个体化治疗的方向。
三是患者管理,对于晚期、多线治疗后或合并中枢受累的患者,不要轻易排除 CAR-T 治疗的可能;桥接治疗优先考虑放疗,既能控制肿瘤,又可能增强后续 CAR-T 的疗效。
当然,这项研究还有不足:回顾性设计可能存在选择偏倚,样本量较小也限制了结论的普适性。未来,还需要更大规模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这些发现,让 CAR-T 治疗能更精准地匹配每一位中国患者。
参考文献: Zhao D, et al. Ann Hematol. 2025 Sep 26. 扫码可直接下载文献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