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家说》中,淋巴瘤之家特邀江苏省人民医院淋巴瘤中心主任李建勇教授,围绕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策略争议、药物应用特点、病情监测及患者日常管理等核心内容展开深度解析,为临床实践及患者自我管理提供全面指导。
第一百一十八期 慢淋的治疗策略:从持续治疗与固定周期方案选择到临床应用要点
视频讲解更精彩,请点击观看
1 慢淋治疗的核心争议:固定周期治疗与持续治疗的选择 在 2024 年ICML会议上,“慢淋患者应采用固定周期治疗还是持续治疗” 成为焦点辩论话题。这一选择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
1 患者个体因素 治疗偏好:部分患者更倾向于短期集中治疗后停药(固定周期治疗),以减少长期用药对生活的干扰;另一部分患者则更接受每日口服药物的便捷性(持续治疗),尤其当药物耐受性良好时。
合并症情况:若患者存在出血风险(如同时使用抗凝 / 抗血小板药物)或心脏不良事件(如房颤、高血压),BCL2抑制剂可能更适合;而无严重合并症者,BTK 抑制剂的持续治疗可能是更稳妥的选择。
2 药物可及性与经济因素 国内目前 BTK 抑制剂已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而BCL2抑制剂尚未获批一线CLL适应症,且尚未进入医保,药物经济性可能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
固定周期治疗虽短期药物费用较高,但无需长期持续支出;持续治疗则需考虑长期用药的经济负担。
3 国际共识与临床倾向 ICML会议的参会代表投票显示,68% 的专家倾向于固定周期治疗,仅 32% 支持持续治疗。这一趋势反映了临床对 “深度缓解后停药、提高生活质量” 的追求,但具体方案仍需个体化制定。
2 持续治疗的主流选择:BTK 抑制剂的应用与特点 在国内,BTK 抑制剂的持续治疗仍是慢淋的标准方案,其临床特性及应用要点如下:
1 疗效表现 总体缓解率高:BTK 抑制剂(如伊布替尼、泽布替尼、奥布替尼)的缓解率可达 90% 以上,部分患者甚至接近 100%。
单药完全缓解率较低:在同类药物的注册研究中,奥布替尼完全缓解率表现较高,患者单药治疗十几个月,完全缓解率达到12.1%。尽管临床观察发现,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患者的缓解程度可能进一步加深,但以伊布替尼长期疗效为例,治疗 8 年后的完全缓解率也仅达到 36%。BTKi单药治疗缓解深度有限,患者需持续用药,较难满足有明确停药需求的患者。
MRD 阴性率有限:治疗 10 年后,仅 10%-15% 的患者可达到 MRD 阴性(多为 10⁻⁴水平),且这类患者停药后无进展生存期(PFS)仍较短,因此需长期持续用药。
2 不良反应与风险 短期风险:治疗初期(半年内)感染风险较高,需加强预防;可能出现血细胞减少、高血压、房颤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多在 5% 以下,但需定期监测(如血压、心电图)。
长期风险:持续用药可能增加经济负担;药物压力下易出现耐药突变(如 BTK 突变),影响后续治疗;与其他药物(如影响 CYP3A4 的药物)或食物(如西柚汁)存在相互作用,需严格遵循说明书。
3 药物代际差异
第一代(如伊布替尼)靶向性较弱,不良反应相对明显;
第二代(如泽布替尼、奥布替尼、阿可替尼)靶向性更强、不良反应更小,其中奥布替尼对激酶谱的特异性最强,且每日仅需服用 1 次,患者依从性优于每日需服用 2 次的泽布替尼和阿可替尼。
用药原则:建议优先选择第二代 BTK 抑制剂,而非 “先一代后二代”。对于无预后不良因素的患者,早期使用强效药物可争取更长的 PFS,甚至实现深度缓解。
3 固定周期治疗的优势与方案选择 固定周期治疗以 “短期用药、深度缓解后停药” 为核心,其优势及主流方案如下:
1 核心优势
不良反应短期化:主要不良反应(如感染、血细胞减少、肿瘤溶解综合征)多发生在治疗期,停药后可逐渐恢复。
生活质量提升:停药后患者生活质量接近正常人,实现 “治疗假期(Drug Holiday)”,尤其适合对长期用药依从性差的患者。
无耐药突变风险:治疗期间未发现 BTK 或 BCL-2 突变,后续复发时再用单药或联合方案仍可保持较高有效率。
潜在治愈可能:部分达到骨髓 MRD 阴性(10⁻⁴以下)的患者,停药后可长期无复发,甚至实现临床治愈。
2 主流治疗方案
BCL2抑制剂联合 CD20 单抗:首选奥妥珠单抗(疗效优于利妥昔单抗),需注意肿瘤溶解综合征的预防(随临床经验积累,发生率已显著降低)。该方案 5.5 年 PFS 可达 53%,部分患者 5 年无需治疗的比例达 60% 以上。
BTK 抑制剂联合BCL2抑制剂(±CD20 单抗):用药 1 年,不依赖 MRD 结果。
MRD 驱动模式:根据 MRD 监测结果调整,若外周血或骨髓中慢淋细胞占比<10⁻⁴(MRD 阴性),可考虑停药,骨髓 MRD 阴性者预后更佳。
适合中国国情的方案:对于年轻、体能良好(fit)、无 TP53 基因异常(或无 HIV 感染 / HIV 突变)的患者,OFCG 方案疗效显著。仅需 3 个疗程化疗即可实现深度缓解,PFS 和总生存期(OS)表现优异,但需加强支持治疗以应对感染和血细胞减少风险。
4 治疗过程中的病情监测与进展判断
治疗期间需密切关注以下指标,及时识别病情进展或耐药:
1 关键监测指标
淋巴细胞计数:使用 BTK 抑制剂后,淋巴细胞短期升高(可达几十万甚至一百万)且淋巴结、脾脏缩小为正常现象,通常会逐渐下降;若下降后再次升高,需高度怀疑耐药。
淋巴结与脾脏大小:治疗后缩小的淋巴结或脾脏再次增大,提示疾病进展。
2 进展后的检查与评估
完善血常规、影像学检查(B 超或增强 CT),明确肝脾淋巴结变化。
重复预后相关检查:包括染色体核型分析、FISH、二代测序(重点检测 BTK、BCL-2 等突变基因),为后续治疗方案调整提供依据。
5 慢淋患者的全程管理与日常注意事项
1 治疗前准备
疫苗接种:最好在治疗前至少半个月接种疫苗(如肺炎球菌疫苗、带状疱疹疫苗、新冠疫苗、流感疫苗),因治疗后(尤其联合 CD20 单抗)疫苗效果会显著下降。
2 日常生活管理
# 感染预防 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必要时佩戴口罩;注意个人卫生,预防呼吸系统感染(国内新冠及其他病原菌感染仍较常见)。
# 生活方式调整 保证充足休息,避免熬夜;适当锻炼,增强免疫力;戒烟限酒,减少不良刺激。
# 药物与饮食禁忌 使用 BTK 抑制剂或 BCL-2 抑制剂时,避免食用影响代谢酶的食物(如西柚汁),严格遵循药物说明书及医生指导。
3 定期随访与心理调节
随访频率:治疗期间按医生要求定期随访,通常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影像学检查等,避免因延误就诊导致疾病进展或转化(如 Richter 转化)。
心理支持:慢淋患者生存期已接近正常人群,且新型药物不断改善生活质量,需避免焦虑或抑郁,保持积极心态,必要时寻求心理干预。
总结
慢淋的治疗需在固定周期治疗与持续治疗中个体化选择,兼顾疗效、安全性及患者生活质量。BTK 抑制剂(尤其是第二代)的持续治疗仍是国内主流方案,而固定周期治疗(如 BTK 抑制剂联合BCL2抑制剂、BTK 抑制剂联合免疫化疗方案等)在深度缓解和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奥布替尼因较高的缓解率和良好的安全性,是持续治疗及固定周期治疗的优选BTK 抑制剂。
患者需重视治疗前准备、日常防护及定期随访,以实现与正常人接近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随着新型药物的研发与应用,慢淋的 “功能性治愈” 目标正逐步成为可能。
专家介绍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四届主任委员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淋巴瘤质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工作组组长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江苏省医师协会淋巴瘤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 江苏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会长 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七届主任委员 江苏省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 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副理事长 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学机构分会副主任委员
END 供稿:浦蝶 | 排版:悠然 | 审核:娟娟 声明:本文中涉及的信息仅供淋巴瘤病友及家属交流参考,不作为用药推荐,具体诊疗方案请遵从专业医生的意见或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