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血液系统肿瘤诊疗领域,中枢淋巴瘤(PCNSL)因发病部位特殊、治疗手段受限,成为淋巴瘤诊疗中的 “硬骨头”,尤其是复发难治性病例,患者预后改善难度更大。本期《专家说》特邀临床经验丰富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黄慧强教授,结合最新临床研究数据与实践案例,深度解析复发难治性中枢淋巴瘤的治疗困境、新方案研发及临床研究进展,为临床诊疗与患者治疗选择提供专业参考。
第一百一十九期 原发中枢淋巴瘤治疗新探索与临床实践解析
视频讲解更精彩,请点击观看
1 复发难治性中枢淋巴瘤治疗难度突出,核心困境有哪些? 复发难治性中枢淋巴瘤的治疗难,根源在于其独特的病理生理特征与临床挑战,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1 药物较难穿透血脑屏障 中枢神经系统存在血脑屏障(BBB),多数治疗淋巴瘤的药物难以有效穿透进入中枢实质。目前临床常用的细胞毒化疗药物包括大剂量甲氨蝶呤(MTX)、塞替派(Thio-TEMA)、Temozolomide(替莫唑胺)、足叶乙甙(VP-16)和异环磷酰胺(IFO)等,虽能部分穿透血脑屏障,但可选药物种类极少,并且每个单药治疗淋巴瘤的疗效亦不够理想,故难以形成高效治疗组合,限制了疗效发挥。
2 免疫微环境异常 中枢淋巴瘤,异质性高,多属于 “免疫冷肿瘤”,易发生免疫逃逸。复发后,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抑制性细胞可能大量富集,免疫检查点(如 TIGIT、HAVCR2)表达上调,机体免疫系统无法有效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传统治疗难以逆转这一免疫抑制状态。
3 分子特征与疾病类型特殊 中枢淋巴瘤中,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占比高,该类型侵袭性强, MYD88 L265P、CD79B 突变率高,这两种突变会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与生存,且降低肿瘤细胞对传统化疗诱导的细胞凋亡敏感性;复发后诸多医生会造成对既往治疗方案的敏感性进一步下降。
2 针对这些困境,目前有哪些新的治疗方向或药物组合在探索?效果如何? 近年来,围绕 “突破治疗瓶颈、靶向异常机制”,复发难治性中枢淋巴瘤的新治疗方向已逐步明晰,多个方案展现出潜力:
1 BTK 抑制剂为核心的联合方案 BTK 抑制剂因小分子结构易穿透血脑屏障、安全性较高,成为研究热点。我们首创的,国际上首个一线含BTKi的 MIT 方案(甲氨蝶呤 + 替莫唑胺 + 伊布替尼),有效率达 93% 以上,完全缓解率(CR 率)理想,绝大多数CR患者不愿意接受ASCT巩固治疗,因此两年生存率接近 60%;但2年的PFS仍较高;RMO 研究(以奥布替尼为核心)中,总体有效率(ORR)超 94%,CR 率达 70% 以上,生存数据优异。此外,奥布替尼在既往使用过BTK 抑制剂复发的患者中,间隔一定时间后再次使用,仍可产生疗效。
2 单靶点药物联合探索 临床也在尝试利妥昔单抗(CD20 单抗)、来那度胺、PD-1 抑制剂等药物的应用。这些药物通过不同机制发挥作用,如利妥昔单抗靶向 CD20 抗原、来那度胺调节免疫、PD-1 抑制剂解除免疫抑制,目前已在部分患者中观察到疗效,但单独使用时效果仍需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3 T 细胞治疗相关研究 双特异性抗体和 CAR-T 细胞治疗是现阶段重要探索方向,二者均通过激活患者自身 T 细胞,攻击肿瘤。从零散临床报道来看,双抗和 CAR-T 治疗的有效率、CR 率均较好,且总体安全,但疗效相较于淋巴结来源的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仍有差距,目前处于病例积累与经验总结阶段。需注意的是,若患者存在明显颅内水肿、颅内高压,需先通过 BTK 抑制剂、环磷酰胺等传统方案控制症状,再开展双抗或 CAR-T 治疗,降低风险,我们也尝试过采用T细胞治疗CAR-T或双抗治疗多例患者,有不错的疗效,目前在积极治疗中。
3 您开展的 “奥布替尼联合塞替派” 临床研究,设计思路是什么?初步疗效与安全性如何? “奥布替尼联合塞替派” 方案的设计,核心是 “平衡安全与疗效、针对性解决中枢淋巴瘤治疗痛点”,具体思路有三点:
1 药物特性适配 奥布替尼激酶选择性高、血脑屏障穿透率好,且在复发患者中仍有疗效;塞替派是烷化剂类药物,对中枢淋巴瘤有效,且血脑屏障穿透性极佳(脑脊液 / 血浆浓度比达 100%),二者联合可从不同机制攻击肿瘤,且均能有效作用于中枢病灶。
2 适配患者状态 复发难治性中枢淋巴瘤患者多经多次治疗,身体状态较差,对药物毒性耐受度低。奥布替尼与塞替派均属低毒性药物,联合使用可在保证疗效的同时,降低严重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比较适合这类患者。
3 弥补单药疗效不足 单独使用 BTK 抑制剂治疗侵袭性中枢淋巴瘤(如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类型),难以实现高质量缓解与长期维持疗效,联合塞替派可增强抗肿瘤效果,提升缓解深度与持续时间,可为后续治疗提供创造条件。
中国老年健康协会理事 中国老年健康协会 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粤港澳大湾区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CSCO中国淋巴瘤联盟副主席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主 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荣誉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荣誉主委 擅长恶性淋巴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特别是NKT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 P-Gemox和DA-EPOCH治疗NKT淋巴瘤等 先后被美国NCCN指南推荐,近年发表第一或通讯(共同)作者文章:JCO, Lancet Oncology, Nature Medicine, JHO, Hematalogica, Molecular Cancer, Cancer comunication和STTT等, 2020荣获,中国CACA科学进步 一等奖
END 供稿:浦蝶 | 排版:悠然 | 审核:娟娟 声明:本文中涉及的信息仅供淋巴瘤病友及家属交流参考,不作为用药推荐,具体诊疗方案请遵从专业医生的意见或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