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药师说药》中,淋巴瘤之家的CR领航员: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临床药学部的田怀平药师邀请药学部的专家,为病友们深入讲解了化疗中常用的蒽环类药物可能引起的心脏毒性问题,并提供了实用的防护建议。同时,针对大家普遍关心的“使用右雷佐生来预防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是否安全”的疑问,专家们也给出了详尽的解答。
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
蒽环类药物包括多柔比星(阿霉素)、表柔比星、柔红霉素等。这类药物在有效对抗肿瘤细胞的同时,会对心脏造成潜在损伤。早期可能表现为心电图的轻微改变,像ST-T段改变等不显眼的波动,患者自身可能毫无察觉。但随着用药剂量累积,可能会出现心律失常,患者常会感到心慌,心“突突”直跳,严重时可发展为心力衰竭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原因是蒽环类药物能促使心肌细胞产生活性氧自由基,破坏心肌细胞的线粒体等结构,干扰了心肌正常代谢与功能。
那么,目前是否有用于防护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药物呢?目前临床用于防护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药物右雷佐生的防护作用怎么样呢?
右雷佐生(右丙亚胺)的作用与争议
适用患者群体:适用于预计蒽环类药物累积剂量较高,有较大心脏毒性风险的患者。比如需要多次、大剂量使用蒽环类药物进行化疗的患者,或是本身合并有一些基础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前期表现的癌症患者,使用右雷佐生提前预防心脏受损意义重大。
右雷佐生对淋巴瘤治疗的影响:目前多项研究提示,右雷佐生似乎不影响儿童白血病或淋巴瘤患者的长期存活情况,预估也不会弱化化疗对淋巴瘤细胞的杀伤作用[1-2]。至于成人淋巴瘤患者,现阶段仍缺少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所以还无法明确右雷佐生对化疗疗效的作用。但从医学理论的角度深入剖析,右雷佐生通过与Top2β结合,干扰其正常的酶活性,从而减少蒽环类药物(如阿霉素)与Top2β形成的毒性复合物,而非直接干预抗肿瘤药物的疗效。所以对于采用含蒽环类药物化疗方案的淋巴瘤患者,右雷佐生堪称有力的心脏“守护者”,能助力降低心脏毒性风险,确保治疗顺利推进。
需要注意的是右雷佐生并非适合所有情况常态化使用。一方面,它有一定成本考量;另一方面,部分患者使用后可能出现轻微血液学毒性等不良反应,如白细胞、血小板轻度下降。所以需要医生依据患者个体的化疗方案、身体状况、经济因素等综合权衡,精准判断使用时机与疗程。
多柔比星脂质体:减毒不减效的"升级版"阿霉素
多柔比星脂质体是传统阿霉素的创新剂型,通过先进的脂质体包裹技术,就像给药物穿上了"智能导航服",使其能更精准地靶向肿瘤组织,同时显著减少对心脏的损伤。临床研究证实,这种"升级版"在保持与传统剂型相当抗癌效果的前提下,能将心脏毒性风险降低50%以上。它特别适合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老年人群、心脏功能欠佳者,以及已经使用过传统阿霉素但需要继续治疗的患者,为这些高风险人群提供了更安全的治疗选择。
年轻患者使用多柔比星脂质体的选择考量
对于年轻且心脏健康的肿瘤患者,传统多柔比星因其性价比优势仍是首选,但需配合规范的心脏功能监测。当存在以下情况时,建议考虑使用脂质体剂型:需要接受高累积剂量治疗(超过300mg/m²)、合并心脏疾病家族史等危险因素,或既往治疗中出现过心脏异常。需要注意的是,脂质体剂型虽然心脏安全性更好,但可能带来手足综合征、黏膜炎等新的副作用,且治疗成本较高(约为普通剂型的3-5倍)。因此,建议年轻患者与主治医生充分沟通,根据个人病情、心脏状况和经济条件,在疗效与安全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其他心脏毒性预防药物与建议
辅酶Q10是不少患者自行选择的“护心法宝”。它在细胞能量代谢中扮演关键角色,尤其是心肌细胞,其有助于维持心肌线粒体正常功能,理论上能对抗蒽环类药物引发的心肌能量代谢紊乱。虽然目前它作为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预防的标准推荐证据尚不充分 [3],但临床实践中发现,对于一些化疗后出现轻微心悸、乏力等心脏不适症状的患者,补充辅酶Q10后症状有所缓解,可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尝试。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否使用预防药物,定期进行心脏功能监测是重中之重。在化疗前,完善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了解基础心脏状态;化疗期间,按照疗程规律复查心电图,关注有无心律失常出现,定期心脏超声评估心功能指标如左室射血分数,以便及时察觉心脏毒性的早期迹象,调整治疗策略。
另外患者自身的生活方式对心脏保护也不可或缺。保持适度运动,如散步、八段锦等有氧运动,能促进心肌血液循环;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优质蛋白食物,像新鲜蔬果、鱼肉等,为心肌提供营养支持;戒烟限酒,避免尼古丁、酒精等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全方位助力心脏在抗癌路上保持“强健体魄”。
总之,面对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不必恐慌,通过科学用药、合理预防、密切监测,医患携手,相信我们既能精准狙击癌细胞,又能守护心脏这一生命的“发动机”,为抗癌胜利奠定坚实基础。患者若有疑问,务必与主治医生充分沟通,制定个性化方案。
参考文献 [1] Asselin BL, Devidas M, Chen L, Franco VI, Pullen J, Borowitz MJ, Hutchison RE, Ravindranath Y, Armenian SH, Camitta BM, Lipshultz SE. Cardioprotection and Safety of Dexrazoxane in Patients Treated for Newly Diagnosed 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or Advanced-Stage Lymphoblastic Non-Hodgkin Lymphoma: A Report of the Children's Oncology Group Randomized Trial Pediatric Oncology Group 9404. J Clin Oncol. 2016 Mar 10;34(8):854-62. doi: 10.1200/JCO.2015.60.8851. Epub 2015 Dec 23. Erratum in: J Clin Oncol. 2017 Jun 20;35(18):2100.
[2] Chow EJ, Aggarwal S, Doody DR, Aplenc R, Armenian SH, Baker KS, Bhatia S, Blythe N, Colan SD, Constine LS, Freyer DR, Kopp LM, Laverdière C, Leisenring WM, Sasaki N, Vrooman LM, Asselin BL, Schwartz CL, Lipshultz SE. Dexrazoxane and Long-Term Heart Function in Survivors of Childhood Cancer. J Clin Oncol. 2023 Apr 20;41(12):2248-2257.
[3] 曲敬琨,张佳,王健生.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防治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 2014.DOI:CNKI: SUN:ZGZL.0.2014-22-019.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临床药学部主管药师,血液内科专业临床药师
获中国药物治疗管理(CMTM)证书,获临床药师细菌真菌感染诊治理论培训项目(培英计划)证书,获上海市药学会第八届药理学青年论文报告会优秀论文奖,获2023年上海市医院药学青年论文报告会论文二等奖,参与国自然和上海市科委等多项课题,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中文核心和SCI论文6篇。
新华医院临床药学部科室介绍
新华医院临床药学部为全国首批五家国家重点临床药学专科建设单位之一。2018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药学创新研究院落户新华医院。同年,新华临床药学获批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在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上海市医学科研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中,新华医药临床药学在上海市级医院学科排名中连续进入前三。
多年以来,临床药学部在促进合理用药、提供创新药学服务、加强学科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发挥了重要作用。临床药师提供全流程药学专业特色的技术支持,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血药浓度监测(TDM)、牵头新技术项目“化学药物用药指导的基因检测”,并结合检测结果出具用药方案的解读或调整报告;广泛参与药物治疗的各个环节,提出优化治疗方案用药建议;加入多个疑难疾病MDT团队,参与临床疑难危重患者救治;开设抗凝用药、孕产妇用药、肿瘤药物等药学门诊,结合新华互联网医院、新华e药平台开展线上-线下药学服务;并通过参与医院抗菌药物DDDs管控、抗肿瘤药物和抗凝药物管理,以及开展处方点评、超说明用药论证等药事管理工作等,为提升医疗工作质量、加强医疗风险防控、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做出卓越贡献。
2024年临床药师团队完成药学会诊3700余例;用药建议4000余条;用药教育2.3万人次;处方/医嘱专项点评21.7万例;用药咨询2300余条;互联网审方2.6万张;互联网咨询1000余例;TDM和药物个体化基因检测精准治疗2.4万余例。临床药师完成全院门急诊处方和住院医嘱审核,对不合理处方和医嘱进行拦截或返回修改,提高了处方和医嘱合理率,并于2025年1月起开始审核医保外配药品处方,极大地扩展了药学服务范围。
临床药学部张健主任担任了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副主委、第九届全国卫生标准委员会药品供应保障与配备使用专委会副主委、国家卫健委紧缺人才药师岗位培训项目办副主任、上海市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前任主委等重要学术职务。在张健主任带领下,临床药学部学科建设成绩显著。
目前,临床药学部全科3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7名;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5人,中级职称25人;博士学位10人,硕士学位23人。获得第四届“国之名医 ∙ 优秀风范”称号1人次,近三年新获得各类人才培养项目15人次,含医苑新星(杰出青年医学人才)1人次,医苑新星(临床药师)6人次,上海交通大学晨星计划1人次,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1人次,王宽诚奖学金1人次,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人才项目 2人次,上海市药学会药学能力提升项目 1人次及新华医院Climber计划3人次。
近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1项、累计经费880万元,发表相关论文92篇,含SCI论文34篇,牵头制定专家共识5部,其中《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多重用药安全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得到国际药学联合会(FIP)推荐,列入2022年中华医学会TOP300指南共识。新授权专利4项,获得上海中西医结合科技奖二等奖和上海市优秀发明金奖等。
临床药学部重视教学与研究生培养工作。2018年以来,负责交大医学院研究生课程《临床药物治疗学》,并获得教学课程建设项目。张健主任多次研究生导师考核优秀。临床药学部在培研究生20余人,21级研究生朱彤获得上海市高校优秀毕业生称号。
临床药学部在药师培养和绩效管理方面成绩斐然。多年来,已建立较为成熟的各类药师能级和绩效考核体系,在实践中探索适合临床药师的职业发展规划和上升通道。并根据岗位、能级的不同要求,进行月度、年度考核以及能级评定和晋升等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绩效管理成效。目前全科临床/科研/审方/检测各岗位共有高级能级药师5人,中级能级药师15人,初级能级药师6人,见习能级药师9人,轮转期药师2人。
作为有着二十年培训经验的资深临床药师培训基地,临床药学部已获得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带教师资资格的药师20人,获得临床药师规范化专科培训合格证的药师21人。临床药学部每年招收培养临床药师学员约30名,含入选临床药师师资培训、临床药师专科培训、紧缺人才岗位培训等。每年举办临床药学创新发展国际论坛和继续教育项目,对培养基层药师、带动临床药学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END 供稿:CR领航员-田怀平 | 排版:小米 | 审核:孔雀河 声明:本文中涉及的信息仅供淋巴瘤病友及家属交流参考,不作为用药推荐,具体诊疗方案请遵从专业医生的意见或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