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听闻淋巴瘤,很多人除了字面意思,对疾病几乎一无所知,唯一了解的就是它属于恶性肿瘤。一提到恶性肿瘤,多数人便会联想到“无法治愈”、“命不久矣”。淋巴瘤是个例外,属于恶性肿瘤范畴,但治愈率很高,尤其是惰性淋巴瘤。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新药新疗法的不断涌现,患者预后显著改善,生活质量也大有提高,有的甚至可以像慢性病那样可控。病友韩磊获益于新疗法,边缘区淋巴瘤并未对他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影响,治疗后他迅速回归生活常态,仿佛从未和淋巴瘤有过交集……
沾上癌就没得治了?
我叫韩磊,今年45岁,原本日子过得简单平凡,生活有滋有味。然而,去年11月底,突如其来的胃疼将我原本的生活搅乱。当时胃疼得厉害,甚至到了难以入睡的地步,而且胃也胀得难受,吃不下任何东西,我并未太过在意,以为是普通的胃病,吃了点胃药,症状就缓解了。就在我以为事情已经翻篇时,一个月后,新的症状又出现了,我的腹部竟摸出了一个硬疙瘩!那一刻,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我赶紧去医院做检查、拍片子。医生看着片子,神情凝重,告诉我情况不太好,需要进一步彻底全面检查。
在等待结果的日子,我脑海中蹦出各种可怕的念头,“胃里出了问题,最坏是什么?淋巴瘤还是胃癌?”“要是沾个癌就没得治了”,这些想法如恶魔般紧紧缠绕着我。我又想到年幼的孩子,想到还未完成的责任,满心都是害怕和绝望,仿佛置身于无尽的黑暗深渊。在忐忑不安的等待中,2025年2月,我终于拿到了确诊结果——边缘区淋巴瘤。
医生说不会影响正常生活
看到确诊结果,我还没来得及想好该做怎样的反应时,医生就平静的对我说:“这类型的淋巴瘤基本不会影响你正常生活。”接着他详细为我科普了边缘区淋巴瘤的疾病特点、预后情况、治疗手段以及最新研究进展。知道怎么回事了,我松了一口气,心里的大石头落了地,反而平静了很多。我告诉自己,一定要积极配合治疗,与病魔抗争到底。
靶向治疗疗效不比化疗差
开始治疗之前,赵主任找我进行了深入的谈话。他详细地给我讲述了边缘区淋巴瘤的两种重要的药物治疗策略,一种是传统的化疗,另一种是新兴的靶向治疗,如奥布替尼、CD20单抗等药物。为了打消我的顾虑,他还告诉我,目前的研究数据表明,靶向治疗的疗效并不比化疗差。
在仔细查看了我的检查报告,包括病理和PET-CT报告后,赵主任对我说:“你体内的这个肿瘤长得挺大,胃里面已经全都长满了肿块。”他建议我第一次采用化疗加靶向药的联合治疗方案,不过化疗的剂量非常小。
怀着忐忑的心情,我接受了第一次治疗。让我没想到的是,出院的第三天,我就明显感觉到腹部的肿块缩小了。这让我信心大增,也更加坚定了治疗的决心。之后,我没有再做化疗,而是直接进行靶向治疗。
刚开始服用奥布替尼时,我心里充满了担忧,害怕承受不住药物的副作用。医生看出了我的顾虑,安慰我说:“这药物(对你来说)产生的(治疗)反应应该不大”。我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一天吃一次,一次吃三片,幸运的是,第一次服药后,并没有什么不良反应。第二次治疗后,除了身体稍微有些无力,胃口也不太好,吃东西没什么味道,但都在我能承受的范围。不过,一个月后,我就完全恢复了,甚至自己都摸不到腹部的肿块了。
随着治疗的持续进行,我感觉一切向好发展。果然,第四个疗程PET-CT显示治疗效果非常好。经过六个疗程的治疗,我顺利拿到了“结业证书”。
只是一场病,我的生活并没有太大变化
这场病,并没有让我觉得自己和常人有什么区别,我依然和以前一样生活和工作。
我依旧闲不住,平常休闲的时候,我喜欢和朋友一起去篮球场打打篮球。在球场上,尽情地奔跑、投篮,挥洒汗水,感受着运动的快乐。打完球回家,洗个热水澡,睡上一觉,那种感觉特别舒服。除了打篮球,我也经常散步,我住的地方离天津五大道比较近,晚上吃完饭,我会去那里散散步,欣赏一下街边的风景,拍拍照片,感受生活的美好。多锻炼真的对身体有好处,运动让我感觉自己的身体机能也在一点点地提升,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
真心话寄语,与病友共勉
我想对所有正在与淋巴瘤抗争的病友们说,淋巴瘤虽然有一百多种类型,但像我所患的边缘区淋巴瘤,它属于惰性淋巴瘤,生长缓慢。只要我们积极配合治疗,无需过分担心和焦虑,它对我们的生活几乎没有影响。
我们要学会接纳病痛,这不是示弱,而是一种勇敢。接纳并不意味着放弃,而是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疾病,积极寻找应对之策。在抗瘤的道路上,我们应该迎战,但不用过分担心。要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保持乐观心态。我们或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请相信,每一次的坚持和努力,都会让我们离胜利更近一步,会更快地和美好生活重逢!。
张会来教授就医小贴士
点击视频,观看张会来教授的就医温馨提醒
END 供稿:悠然 | 排版:悠然 | 审核:君姐、娟娟 声明:本文中涉及的信息仅供淋巴瘤病友及家属交流参考,不作为用药推荐,具体诊疗方案请遵从专业医生的意见或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