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内容更精彩,请点击观看
1 请介绍一下今年发布的《中国边缘区淋巴瘤患者生存现状和临床诊疗白皮书》,以及其所反映的边缘区淋巴瘤(MZL)患者现状 《中国边缘区淋巴瘤患者生存现状和临床诊疗白皮书》是基于大样本、广覆盖、多层次的调研形成的,在2024年3月25日至2024年5月10日期间进行,159 家医院的 354 位临床医生参与,覆盖 27 个省份(直辖市 / 自治区) 。
白皮书内容
涵盖临床特征、现有治疗方案、治疗后随访及患者长期管理等。
患者现状
1 类型分布 结外、结内和脾边缘区淋巴瘤患者占比分别为 61%、25%、14%,原发胃的结外边缘区淋巴瘤占比最多。
2 诊疗困境 首诊科室分散,易误诊,确诊时多为晚期;62%的患者在初次就诊时被诊断为其他疾病,一线系统性治疗方案含化疗方案65.5%,无化疗方案34.5%,二线治疗 57% 患者 2 年内复发,近一半患者未坚持长期随访。
2 哪些部位的边缘区淋巴瘤在首诊时容易出现误诊,这些部位出现什么情况要怀疑 MZL 的可能性? 胃肠道 / 消化道、肺、脾等部位是边缘区淋巴瘤首诊时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的区域。主要原因在于这些部位的症状不典型,同时活检取材困难,病理诊断也存在一定不足。
1 胃结外边缘区淋巴瘤患者诊断时多为 I 期和 II 期,90% 的患者 Hp 呈阳性。 2 肺结外边缘区淋巴瘤 30%-50% 患者无症状,因影像学异常发现,有症状者表现为咳嗽、咯血等非特异症状,约 20% 患者有 B 症状。
3 脾边缘区淋巴瘤诊断时多为 IV 期,25% 的患者无症状,常有淋巴细胞增多、贫血、血小板减少表现,较少有 B 症状。
3 边缘区淋巴瘤患者如何在观察等待和积极治疗中进行合理选择,有没有什么判断标准?
边缘区淋巴瘤患者在观察等待和积极治疗之间进行选择时,关键在于判断是否达到治疗指征。国际上制定了明确的治疗指征标准,只要符合其中任何一条,就意味着患者需要积极接受治疗。
淋巴瘤相关症状
存在淋巴瘤相关的临床症状,如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皮肤瘙痒等,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提示病情处于活动期,需要及时干预。
多发结节累及多区域淋巴结
当患者出现多发结节,并且累及≥3 个不同区域的淋巴结时,表明病情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此时应考虑积极治疗。
器官压迫或损坏
如果淋巴瘤导致器官受到压迫,出现相应症状,或者对终末器官造成损坏,也需要进行积极治疗,以避免器官功能进一步受损。
大包块情况
当发现存在直径 > 7cm 的淋巴结或淋巴结外病灶时,说明肿瘤负荷较大,需要采取治疗措施控制病情。
其他指征
4 哪些患者仅需要接受局部治疗?
关于何时选择局部治疗、选择何种局部治疗方式,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疾病分期、原发部位等)进行综合考虑。白皮书显示,在局限期患者治疗中,45%的患者接受单纯局部治疗,55%的患者接受联合靶向治疗或化疗。
根据2024版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早期MZL(I、II期)通常以局部治疗为主,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手术、放疗等,例如:
5 边缘区患者可能获益的 Chemo-free 方案有哪些以及目前的研究进展?
边缘区淋巴瘤是一个惰性的淋巴肿瘤,在治疗方案的选择时,需要更好地平衡治疗疗效和耐受性。目前基于免疫治疗和新药的无化疗(Chemo-free)方案,能够在获得较好的治疗疗效,同时保持相对更好的耐受性,减少了因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的治疗负担和生活质量的下降。因此无化疗(Chemo-free)方案在边缘区淋巴瘤治疗中应用愈发广泛,为患者带来新希望。
常见无化疗方案
包括CD20 单抗、BTK 抑制剂等单药治疗,或 CD20 单抗 + BTK 抑制剂、CD20 单抗 + 来那度胺等联合治疗方案等 。
应用比例
白皮书显示,在边缘区淋巴瘤患者一线治疗方案中,无化疗方案占比 34.5%;二线治疗中,该比例达 44%。
随着新药的普及,无化疗(Chemo-free)方案在临床中应用的比例正在逐渐上升。
研究进展
初治MZL:一项研究探索了奥布替尼联合奥妥珠单抗治疗初治MZL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中位随访8.1个月,最佳总缓解率(ORR)为100%,完全缓解(CR)率为57.9%,整体耐受性良好。
复发/难治MZL:BTK抑制剂在复发/难治 MZL中显示出较好疗效和安全性。一项Ⅱ期临床研究评估了中国复发/难治MZL患者接受奥布替尼单药治疗的疗效。结果显示,中位随访24.3个月,ORR达58.9%,2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75.8%,2年OS率为86.8%。IRC评估的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34.3个月,2年DOR率为88.5%。
6 奥布替尼适用于哪些边缘区患者的治疗,具体如何应用呢?
奥布替尼已获批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一次治疗的边缘区淋巴瘤(MZL)治疗。从临床数据看,它适用于多种类型的边缘区淋巴瘤,不同类型的MZL疗效差异不明显。BTK 抑制剂在边缘区淋巴瘤治疗中地位重要,其中奥布替尼由于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和机制,选择性高、脱靶效应小耐受性更好。临床应用中,奥布替尼常与 CD20 单抗联合,二者联合具有协同作用,可提高疗效。未来,奥布替尼与 BCL - 2 抑制剂等联合应用可能有更大潜力,但还需更多临床研究验证。此外,在维持治疗方面,以奥布替尼为代表的小分子药物可能更具前景,但仍需进一步探索。
7 中国边缘区淋巴瘤协作组是否会为边缘区淋巴瘤推动更多新药的适应症以及临床试验的开展?
中国边缘区淋巴瘤协作组隶属于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由李志铭教授与范磊教授担任联合组长。该协作组的成立,旨在积极应对边缘区淋巴瘤诊疗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难题,为广大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成立初衷
随着边缘区淋巴瘤诊疗的发展,发现现有指南多参照滤泡淋巴瘤治疗,缺乏针对MZL专门的指导意见。虽然放疗是MZL局部治疗常用的治疗手段,但其存在短期和长期的副作用。工作组希望通过合作,探索更多高疗效、低毒性的针对MZL的治疗方案,让更多患者从中获益。
重点解决问题
精准诊疗: 协作组将重点探索更快捷、更准确的诊断方法,致力于提高早期诊断率,减少误诊和漏诊情况的发生。同时,深入研究分层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策略,从而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降低放疗副作用 针对放疗副作用问题,协作组积极研究如何通过新型药物与放疗的联合应用,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前提下,降低放疗剂量,进而减轻放疗对患者身体造成的损伤。例如,参考国际先进研究经验,尝试在使用奥布替尼等药物时,同步降低局部放疗剂量,在保证疗效的同时有效降低副作用风险。
新药及临床试验推进 目前,协作组已积极开展以奥布替尼为基础的多项临床试验,全力推动研究进程。未来,协作组还将加大力度,积极与药企开展深度合作,组织多中心联合研究,加速新药研发和审批流程,推动更多新药获批适应症,为患者提供更为丰富的治疗选择,全面提升边缘区淋巴瘤的诊疗水平。
8 作为权威专家,您想对正在与边缘区淋巴瘤抗争的患者及家属传递哪些关键信息?送给边缘区淋巴瘤患者什么寄语?
边缘区淋巴瘤不应被忽视,其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且类型多样。诊断虽有难度,但随着新药出现和医保政策支持,患者应深入了解疾病,借助多学科讨论和基因探索明确诊断。
治疗时,医生会根据指南并结合患者自身情况制定方案。在保证生活质量的前提下追求最佳疗效。患者和家属要相信,边缘区淋巴瘤不再 “边缘”,如今有更多治疗手段,只要积极面对、配合治疗,就有希望战胜疾病。
专家介绍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头颈肿瘤综合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淋巴瘤联盟副秘书长、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头颈肿瘤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常务理事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淋巴瘤分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生育力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咽喉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淋巴瘤分会常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州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END 供稿:浦蝶 | 排版:悠然 | 审核:娟娟 声明:本文中涉及的信息仅供医学专业人士交流参考, 不作为淋巴瘤病友及家属的就医或用药推荐,具体诊疗方案请遵从专业医生的意见或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