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404|回复: 0

七年病程中的抉择:一位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的治疗观察建议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660

主题

783

帖子

2万

家园豆

您的身份
病友
病理报告
淋巴瘤,未分类
目前状态
康复5-10年
最后登录
2025-5-2

一生平安

发表于 前天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湖北武汉
本病例于2025年3月25日问诊北京协和医院张薇教授

2018年秋,61岁的陈玉兰(化名)因持续腹痛就医,PET-CT影像显示全身多区域淋巴结异常增大,代谢活性显著升高(SUVmax 12.6)。从颈部锁骨上区到盆腔髂血管旁,CT报告单上列出的受累部位密密麻麻占据三页纸,右腹股沟淋巴结活检最终确诊为滤泡性淋巴瘤Ⅱ级Ⅲ期。

治疗以R-CHOP方案迅速展开。2019年初的疗效评估PET显示,原本广泛分布的异常淋巴结大多消退,仅余腹腔肠系膜区残留少量低代谢病灶(SUVmax 2.5)。随后的两年美罗华维持治疗期间,陈玉兰的复查报告始终标注着"病情稳定"。

疾病有自己的节气。2022年谷雨,1.2厘米的新发淋巴结在肠系膜土壤里悄然萌发,PET显像中泛着SUV5.2的尖光。陈玉兰照常去早市买沾露水的青菜,女儿却在凌晨三点抚摸CT片上的光点——它圆润的轮廓像极了五年前最初的那颗"种子"。

时光在超声探头下滑过四季。2024年白露,5.3厘米的腹腔肿块在屏幕上扩散成不规则的阴影,穿刺活检的玻璃片里,CD20阳性的细胞仍在静静增殖。主治医生用红笔圈出增强CT上27毫米的短径:"这个尺寸就像站在悬崖边的石头。"女儿望向诊室窗外摇晃的梧桐,突然想起母亲化疗时掉在枕头上的第一缕白发。

女儿的手机备忘录里存着每次测量的淋巴结数据,从1.2cm到5.5cm的数值变化构成独特的疾病曲线。诊室窗台上,五年来累积的影像胶片在阳光下泛着青灰,层叠的断层图像中,腹膜后淋巴结群的形态正从离散的圆形向融合趋势演变。当最新增强CT显示部分病灶强化特征改变时,治疗决策迎来临界点。

为此,家属通过之家服务中心求助北京协和医院张薇教授:
1、根据患者的治疗史及最近复查影像学,请主任给患者评估当前情况,现在是否要尽快治疗还是观察等待?如观察等待,多长时间复查一次,到哪种情形才能治疗?
2、如现在需要进入治疗阶段,建议使用哪种方案,是入试验组吗?试验组费用可以全免,经济上压力不用太大,但试验组药是否保证?没有上市是否方案不成熟?
3、主治大夫还说了R-CHOP方案也可以,但我们之前就使用R-CHOP方案都没有CR,这个方案是不是对老人不适用首先要排除?BR和R2方案可行吗?您那边还有其他更合适的方案吗?
4、如需治疗,顺利结疗后是否还需要维持治疗?什么药维持,维持多久?
另外,老人在不治疗期间,能否吃中药,有的人说吃中药增加免疫力,有的说不适合,老人吃了中药总是拉肚子,就吃吃停停,有必要吃吗?
        
结合陈玉兰的病史,张薇教授给出回复如下:
综合资料看,患者中老年女性,病史7年,2018年确诊低级别FL ,初次RCHOP方案治疗获得CR ,后美罗华维持。2023年根据资料看,开始缓慢进展,目前腹膜后多发占位,单个病变直径小于七厘米,无全身症状,建议如下:
1.患者可以继续等待观察,除非PET SUV值大于13,就无需治疗指征开始治疗;
2.如果有双抗临床研究可以参加,其他药物不一定参加;
3.治疗方案的话, BG(苯达联合佳罗华), 佳罗华联合泽布替尼,单药林普利塞,这些均可以选择,且药物基本上都纳入医保,费用一般可以承受,副作用相对于化疗低一些。
4.第一次复发 Mosun可以不必这么早用,患者也是晚复发,不属于POD24。
5.中药如果吃了拉肚子,不推荐。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病情有变化,可进一步到门诊咨询。      

61岁的陈玉兰自2018年确诊滤泡性淋巴瘤Ⅱ级Ⅲ期以来,经历了初治缓解、缓慢进展与反复观察的漫长病程。从R-CHOP化疗后长达3年的稳定期,到2022年新发淋巴结的悄然生长,再到2025年腹膜后病灶的融合趋势,她的诊疗轨迹深刻体现了滤泡性淋巴瘤“惰性却顽固”的特点。尽管影像学显示疾病持续进展,患者始终未出现消瘦、盗汗等全身症状,这种“沉默的进展”让家属在治疗抉择中反复权衡风险与获益。

张薇教授的回复为这一困境提供了明确方向:  
1. 暂缓治疗:当前无需急于干预,密切监测影像(3-6个月复查)及PET活性(SUV>13为治疗信号);  
2. 方案优化:优先选择低毒靶向组合(如苯达莫司汀+奥妥珠单抗),规避初治未达CR的R-CHOP方案;  
3. 临床研究:仅建议参与双抗类试验,其他方案风险收益比需谨慎评估;  
4. 中药警示:明确反对因腹泻等不良反应而断续服用。  

这一病例揭示了滤泡性淋巴瘤管理中的核心矛盾——如何在“疾病进展”与“生存质量”间寻找动态平衡。对于陈玉兰而言,当下的关键并非“是否治疗”,而是建立更精细的监测体系:通过定期PET评估活性、关注腹膜后病灶的融合速度、警惕器官压迫征兆,在必要时启动精准治疗。“等待”本身也是一种需要专业支撑的治疗策略。

如您的病例也需要权威专家的建议,可直接向我在平台内私信,或加下方二维码微信,或联系13691455321,感谢您对淋巴瘤之家服务中心的信任!

(本文已获患者授权发布,基于真实医学案例改编,关键诊断细节属实,患者信息已匿名化处理。医学建议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治疗依据,具体治疗请遵医嘱)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同样的经历 使我们与你感同深受!

这里是病友帮病友一起度过难关的精神家园!

工作室 媒体报道


© Copyright 2011-2021. 荷小朵(北京)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0048145号-5
京卫[2015]第0359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非经营性-2021-0110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5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