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
- 201
- 您的身份
- 病友
- 病理报告
- 滤泡性淋巴瘤1-2级
- 目前状态
- 治疗中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您的身份病友
病理报告滤泡性淋巴瘤1-2级
目前状态治疗中
最后登录2025-5-5
|
本期导读
PICC在为患者带来诸多利益的同时,也伴随着并发症的风险,其中导管相关血栓的发生较为常见。
血栓的防控是PICC留置过程中应全程关注的护理要点之一。PICC相关血栓应如何防控和处理,发布的相关指南、专家共识已给予了较多建议,以指导临床血栓防控和处理。
我们将对《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临床护理实践指南》、《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临床静脉导管维护操作专家共识》进行分析归纳。
本期分享PICC相关血栓的诊断、处理和护理经验。
PICC相关血栓的诊断
彩色多普勒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可确诊静脉血栓。当使用彩色血流多普勒超声诊断和确诊 CA-DVT时,应至少出现以下2项结果:静脉不能压瘪、彩色多普勒静脉特征图像异常,和/或静脉充盈缺损。
对于被骨性遮挡无法使用超声观察到的静脉可以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来确诊。
不建议使用超声对所有患者进行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筛查。
PICC相关血栓的处理
根据《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和2022年中华护理学会发布的《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临床护理实践指南》的推荐以下治疗方法:
01
有症状血栓,应根据治疗对导管的依赖程度、重新建立静脉通路的可能性及血栓的进展等情况,综合考虑保留或选择拔管时机。只要 PICC尚未拔除,建议继续抗凝治疗,直到导管拔除后3个月,导管拔除前应进行超声再次筛查血栓。
02
单纯影像检查发现的无症状血栓,不建议常规采取抗凝、拔管等处理措施。
03
如何选择保留或拔除导管:现有指南均不推荐常规拔除导管。如果病人治疗仍然需要该导管通路,可在抗凝治疗下继续保留并正常用于临床治疗。
目前公认的拔管指征为:治疗已不需要该导管;导管功能已丧失;导管位置异常;合并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PICC相关血栓的护理要点
✔ 导管拔除后在新部位重新置入可导致新部位导管相关血栓发生率增高。
✔ 发生血栓后,应对患者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因素进一步评估,以便采取恰当的干预措施。
✔ 对于发生 PICC 相关性血栓患者,需要抬高患肢20°~30°;静脉血栓形成后,遵医嘱积极处理,每日测量双侧肢体同一部位的臂围,对比观察患者消肿情况,并观察患侧肢体、肩部、颈部及胸部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及颜色、出血倾向及功能活动情况。
✔ 深静脉血栓与浅静脉血栓均需考虑使用抗凝或溶栓药物引发的出血风险,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一旦发生出血,报告医生予以及时处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 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护理:血栓性浅静脉炎处理的核心是对症缓解炎症刺激引起的疼痛。目前,仍无单一的、基于证据的治疗方法,常用的对症处理包括抬高患肢,热敷或者冰敷,口服或外涂非甾体抗炎药、外涂多磺酸黏多糖。
一句话总结
血栓虽危险,预防有妙招。正确“医”和“护”,保“管”到最后。
资料来源: 金爱云团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