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
- 201
- 您的身份
- 病友
- 病理报告
- 滤泡性淋巴瘤1-2级
- 目前状态
- 治疗中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您的身份病友
病理报告滤泡性淋巴瘤1-2级
目前状态治疗中
最后登录2025-5-7
|
2024欧洲血液年会(2024 EHA)于6.13-6.16在西班牙马德里线上线下同步召开。作为欧洲血液学领域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一起分享并探讨有关血液学的创新理念及最新的科学和临床研究成果。
新一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作为首个在美国获批的中国自主研发抗癌新药,众多研究者对其在DLBCL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在本届EHA会议中有多篇报道。
本次会议上辽宁省肿瘤医院邢晓静教授团队公布了一项泽布替尼联合R-CDOP方案治疗初治双表达DLBCL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邢晓静教授针对研究结果进行解读,详情如下。
研究背景
DLBCL是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双表达淋巴瘤约占DLBCL的30%~40%,与不良临床预后相关。尽管双表达DLBCL对标准R-CHOP治疗反应较差,平均OS为5个月~2年,但很少有治疗被证明在改善生存方面优于R-CHOP方案。已有研究表明,R-CHOP联合BTK抑制剂可显著延长双表达淋巴瘤患者的生存期。泽布替尼是一种新型BTK抑制剂,在新诊断和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中显示出有前景的疗效,在双表达DLBCL患者中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ORR为61%)。
研究目的
这项单中心、回顾性、历史对照研究旨在评估泽布替尼联合R-CDOP治疗双表达DLBCL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
本研究纳入2021年3月~2023年8月在本中心就诊的14例初治双表达DLBCL患者。所有患者经Fish和免疫组化证实为双表达淋巴瘤,而双打击淋巴瘤患者被排除。双表达患者接受ZR-CDOP治疗,unfit和年老的患者接受ZR-miniCDOP。历史对照组纳入2019年7月~2022年12月期间在本中心接受R-CDOP(unfit和老年接受R-miniCDOP)治疗的双表达DLBCL患者。
研究结果
14例患者接受ZR-CDOP治疗,中位年龄64岁(51 ~ 73岁),其中7例(50%)患者年龄≥64岁,8例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9例患者IPI≥2分,6例(43%)患者为Ⅲ/Ⅳ期,12例患者(86%)存在结外侵犯,10例(71%)患者Ki67>80%,历史对照组纳入11例接受标准R-CDOP方案治疗的患者。
数据截止日期为2024年1月1日,所有患者均完6个周期的ZR-CDOP方案并可评估疗效。治疗结束时,14例患者均完成PET-CT检测,CMR率为100%,中位随访时间为15.5个月(4-34个月),所有患者均存活,未出现疾病进展。中位OS和PFS未达到。12个月的PFS率为100%。
历史对照组R-CDOP方案ORR 82%(9/11), CMR率36%(4/11)。中位随访时间21个月(3 ~ 42个月)。12个月的PFS率为54.5%,5例(45%)患者出现疾病进展,4例患者由于疾病进展死亡。
ZR-CDOP治疗组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和疲劳。治疗期间仅有1例患者出现≥3级的血液学毒性,8例患者出现≥2级白细胞减少,1例患者出现肺炎。1例出现手足综合征。未发生心房颤动或致死性AE。
研究结论
ZR-CDOP治疗方案对新诊断的双表达DLBCL患者具较好的耐受性和疗效。历史对照同中心的R-CDOP治疗方案,在标准一线治疗中加入泽布替尼可能会获得更高的ORR和CMR, ZR-CDOP可能是双表达DLBCL患者的新选择。
专家解读
邢晓静教授:DLBCL具有高度异质性,不同分子亚型、IPI评分等的患者,在临床预后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目前R-CHOP方案仍是DLBCL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但无法满足所有患者的治疗需求,尤其是双表达、双打击以及特殊基因分型的患者。随着对DLBCL生物学特性的理解不断深入,以及靶向药物的涌现,DLBCL一线标准治疗中R-CHOP方案的地位受到挑战,国内外专家开始了R-CHOP+X的治疗DLBCL的探索。在DLBCL中约有30%患者是双表达淋巴瘤,其经R-CHOP治疗的疗效和预后显著低于非双表达患者。因此,如何在R-CHOP方案基础上联合新药以改善患者预后是临床治疗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次单中心回顾性分析,研究者观察到ZR-CDOP治疗方案对新诊断的双表达且合并一定高危因素的DLBCL患者具较好的耐受性和有效性。14例患者的CMR为100%,中位随访时间为15.5个月,中位OS和PFS均未达到,截至到投稿日期所有患者均存活,且无疾病进展发生。
另外ZR-CDOP治疗方案组观察到良好的耐受性,≥3级血液学毒性发生率仅为7%,且未发生心房颤动或其他致死性AE。ZR-CDOP治疗方案在此次单中回顾性分析中显示较高的缓解率,且耐受性良好,提示该方案是初治双表达DLBCL患者的有前景的治疗手段。
专家简历
邢晓静 教授
辽宁省肿瘤医院血液乳腺内科主任
中国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淋巴瘤学组”委员
“中国CSCO抗淋巴瘤联盟”委员
“中国CSCO抗白血病联盟”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常委
“辽宁省抗癌协会”常务理事
“辽宁省抗癌协会MDT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担任《医学与哲学》及《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中国医药导报》编委。发表国家级核心期刊文章20余篇,SCI10 篇,主持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6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辽宁省百千万人才百层次
参加多部指南编写
参考文献
1. Leuk Res Rep. 2021 Nov 29;16:100284.
2. Yetisir AE, et al. Medical Scienceand Discovery. 2020
3. Johnson P, et al. 2019 ASH abstract 354.
4. Yang H, et al. 2020 EHA EP1246
责任编辑:Cherry
排版编辑:guangl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