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
- 700
- 您的身份
- 病友
- 就诊医院
-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 病理报告
- 原发纵膈弥漫大b细胞
- 目前状态
- 康复0-1年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您的身份病友
病理报告原发纵膈弥漫大b细胞
就诊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目前状态康复0-1年
最后登录2025-5-3
|
ALK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世界范围内极为罕见的恶性淋巴瘤。
目前国内外报道的病例不足200例,9~72岁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其中大约10%为儿童,可谓罕见病中的罕见病,见到一次就会令人终生难忘。
本病通常以淋巴结肿大或纵隔肿物为主要表现,同时伴有发热、乏力、盗汗、体重下降的症状,进展非常快。
ALK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基础
ALK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肿瘤细胞表现为免疫母细胞或浆母细胞样形态,不表达常规B细胞免疫组化标志CD20、CD79a和PAX5,但大多表达两种B细胞转录因子BOB1和OCT2,具有特征性的ALK重排,由于t(2;17)(p23;q23) 染色体易位形成CLTC-ALK融合基因。
需要与ALK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浆母细胞淋巴瘤、浆母浆细胞瘤、原发性积液淋巴瘤、HHV8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等相鉴别。
ALK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
综合文献报告,ALK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各年龄组人群均可发病,男女比例大约3.5∶1,多以颈部和纵隔淋巴结无痛性肿大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发热、腹痛、腰背痛、盗汗、乏力、体重下降等症状,病变可累及鼻咽、消化道、肝脏、脾脏、胰腺、卵巢、骨及软组织等结外器官,少数存在骨髓及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大约57%的患者临床分期为Ⅲ或Ⅳ期。
ALK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
本病预后差,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目前都缺乏有效的标准治疗方案。
既往报道的大部分患者均接受了化疗,部分联合局部放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5年生存率仅34%,中位生存时间仅1.83年。团队诊治的这例患儿应用改良的LMB89方案化疗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后完全缓解。
停化疗3月复发,复发后予小剂量化疗并联合艾乐替尼靶向治疗再次达到完全缓解,之后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11个月,骨髓CLTC-ALK基因转阳,间断回输供者淋巴细胞并先后口服艾乐替尼、劳拉替尼控制原发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