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
- 700
- 您的身份
- 病友
- 就诊医院
-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 病理报告
- 原发纵膈弥漫大b细胞
- 目前状态
- 康复0-1年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您的身份病友
病理报告原发纵膈弥漫大b细胞
就诊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目前状态康复0-1年
最后登录2025-5-6
|
靶向药物为什么需要维持治疗?
维持治疗,即在完成既定的手术或化疗之后,在实现最大程度的临床缓解且无疾病进展的情况下,在一段时间内继续使用至少一种一线靶向药物的治疗模式。这一概念最早在白血病的治疗中被提及,之后在CRC、卵巢癌、胰腺癌、乳腺癌等实体肿瘤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相较于肿瘤治疗中传统的手术联合放化疗的模式,维持治疗可以通过长期的给药,持续维持缓解水平,降低复发风险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OS和PFS)。
维持治疗应当何时开始?持续多久?
维持治疗一般在化疗结束后的4-12周,患者骨髓功能得到恢复后即可开展。目前,对于维持治疗的时长尚未有定论,在综合各个国内外指南后,目前建议的治疗时长为2-3年,直至出现疾病的复发、进展。用药期间应对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肺指标进行系统监测,以便早期识别复发风险。对于具体的停药时间也需要综合评估后方可保证患者实现最大程度获益。
维持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管理?
根据不良事件的发生等级可酌情对症治疗,当出现3-4级反应时,应考虑减量或中断治疗,视支持治疗的效果进行进一步评估,必要时可更换维持治疗药物或终止治疗。
01 血液学毒性
贫血:当Hb<80g/L时,应当中断给药,如28天内可恢复至90g/L,可酌情减量继续给药;如28天内血红蛋白无法恢复,则应终止治疗;治疗手段包括输血、补充铁剂和促红细胞生成,其中EPO给药方法如下:EPO150U/kg或10kU每周3次,或36kU每周1次,皮下注射,4-6周一疗程。
血细胞减低:包括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治疗方式包括输注血小板、促血小板生成和G-CSF,必要时联合抗生素预防感染。
02 消化道反应
具体包括恶心、呕吐、便秘和腹泻,一般发生于治疗开始后的4-8周。轻中度患者可通过调整饮食改善症状,继续进展时可通过止吐药、止泻药、抗生素、静脉输液等治疗手段干预,同时应警惕有无出血及穿孔发生的风险。
03 疲劳
建议日常加强监测并培养患者自我报告感知疲劳水平的意识;
适当进行体力活动和锻炼,纠正可能诱发疲劳的贫血或血小板减少症;
非药物治疗:散步、太极拳、按摩、心理咨询与疏导、加强营养;
药物治疗:哌醋甲酯5-20mg/d或人参2000mg/d。
04 高血压等心血管毒性
对于维持治疗前即合并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病变的患者,应保证症状得到完全控制后再开始治疗;在治疗进行过程中,可采用非药物或药物形式对心血管相关症状进行干预,并且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用药期间,应对患者的心电图和心脏功能进行严密监测。
05 神经毒性
失眠:镇静催眠类药物、抗抑郁药物和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头痛:轻度患者首选NSAIDs,中重度患者首选阿片类药物,并可联合NSAIDs和其他辅助镇痛药物;
手脚麻木:温水泡手泡脚,注意手脚部位的保暖,必要时应用甲钴胺片和B族维生素治疗。
关于维持治疗的都有哪些前沿进展?
近日,Blood Advances杂志上全文发表了一项伊布替尼联合福达拉滨、环磷酰胺和利妥昔单抗治疗初治CLL的II期研究的5年随访结果。入组的85例患者中,在63个月的中位随访时间中,76例(89.4%)患者完成了iFCR治疗并进行了IM治疗,其中69例(90.7%)完成了2年IM治疗,5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94%和99%,且在复发病例中没有患者发生BTK突变。iFCR与2年IM治疗在不同遗传特征的CLL患者中都可以取得持久缓解,且再治疗时仍然具有对伊布替尼的敏感性。
靶向药物的研发优化、相关临床研究的观察数据累积,以及维持治疗的发展和推广使得肿瘤患者的管理逐步向慢病化、个体化的方向上迈进。维持治疗作为肿瘤患者综合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需要肿瘤科医生不断了解学习,通过在实践中的摸索和积累最终实现优化。在未来,希望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可以从中实现获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