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
- 68
- 您的身份
- 病友
- 病理报告
- 弥漫大b细胞
- 目前状态
- 康复1-3年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您的身份病友
病理报告弥漫大b细胞
目前状态康复1-3年
最后登录2025-5-3
|
初来上海看病是3月20号,疫情正处于发展阶段,当时以为,有武汉的前车之鉴,这个经济实力雄厚管理能力超前的国际化大都市,很快就能将病毒头顶的皇冠干掉,但接下来的事地球人都知道了,却是为期两个多月的封城。
从故乡过来之前做了核酸,但上海只认24小时本地核酸,有核酸才能看急诊,急诊隔离三天后才能转到相关科室住院治病。急于拿到这张救命的通行证,把行李放进酒店后,我和姐姐立即去找核酸采样点。一到长征医院门口的采样点,天啊,真被狠狠地震撼到了,太出乎意料了,黑压压人头攒动,简直像赶庙会!
那天很冷,昏暗的天幕里乌云低低地压着,凄凄沥沥的雨线被寒风吹斜,一直无止无休地下,空气湿漉漉的寒意潇潇。我穿着羽绒袄,没觉得多冷,但来的时候考虑已是早春,为简便行李没带棉鞋,一双单鞋踩在积水里很快湿透,脚冰冰凉无处安放。等待采样的人实在太多,遮雨棚就那么几平方大,人们都想往棚下挤,别说一米距离了,简直就是肩相摩踵相接!大家围在一个机器上取号挂号交费,很多人不会操作,进度极慢,后面的淋雨者焦躁不安,不时有人挤到前面来打探情况,队伍里怨声不绝。
之前在故乡也做过多次核酸,每次都是社区按时间段组织好的,人不多,等待时间更不长,几分钟就行,最多也就十多分钟而已,大家安安静静井然有序,都规规矩矩地保持着一米线距离,没想到大上海竟如此别之天壤。
好不容易挂上号,我和姐姐每人交了40元钱,拿着小票去采样窗口排队时,才发现人群远不止挂号棚前那一片,队伍竟然那么那么长,歪歪扭扭向后延伸着,曲别针一样拐来拐去,后头空间所限无处可拐,就拐到大马路上折了两个来回,估摸得有二里路长吧。我穿着防护服,还打着伞,身上没淋湿,鞋壳里却尽是雨水,走一步噗嗤一下,当时还不知道,寒意通过这双脚悄悄侵袭着我江河破碎的身躯,正在脆弱的肺部酝酿一场几乎致命的感染。凄风苦雨里排队三个多小时,终于有幸被捅了鼻孔,松了一口气,回到宾馆褪去湿漉漉的鞋袜,等待报告出来。
故乡的核酸,一般四个钟头出结果,那天下午是四点多采样,原以为晚上能出来,可手机上一遍遍查询,什么信息都没有。窗外雨声渐大,哗哗哗淹没一切市声,世界仿佛只有雨点汹涌,以及我不息的腹痛。那阵子一到夜晚,疼痛就领兵来袭。我用拳头使劲抵住腹部,试图让它窒息逼它休战,可败下阵来的总是逐渐力竭的我。没有核酸报告就不能去住院啊,看着我满头大汗的疼痛,姐姐神色凝重,她一次又一次冲进大雨里,试图能在采样点的机器上查到消息。那么一整夜,我痛得不曾睡,姐姐也急得不曾睡,她不时摸摸我的额头,这紧要关口,可千万别发烧了,发烧了有核酸也进不了医院,是要被拉去隔离的,一隔离,这病可就耽误了,就没啥希望了!又怕病情加重突发肠梗阻之类,之前查了资料,晚期是容易肠梗阻的。今夜如果有危急情况发生,要如何到医院抢救?打听后却被告知:如果能忍受就不要去急诊,没有核酸,到那也是放在棚子下等,不给施救。还是要等那张入场券。
异乡阴冷的客栈。疼痛。暴雨。核酸。姐姐的泪眼。那个夜晚和这几个关键词一起,烙在我的记忆里,事后忆及,犹如一场清晰的恶梦。来的时候已给老郑简单交待过后事,哗哗雨声里,我抵住灵魂和躯体的双重疼痛,再与姐姐作最后的嘱咐……
天亮了,大雨依然不休,姐姐又跑去查询,这次找到了工作人员,被告知,当下全上海都在做核酸,忙不过来,试剂要送到外地检测,正常怎么也得十几个小时才能出结果。十几个小时?以现代化著称的大上海,这真是出乎意料的惊人速度!没办法,只有等待这一条路可走。我们像爬在热锅台上的两只虫蚁,分分秒秒秒秒分分都是熬煎。终于,中午一点多钟,结果出来了。姐姐紧紧捏着那两张纸,仿佛捏着我的生命许可证,我看到,她那扁扁的标志着我们家族特征的宽大指头一直在抖……
下午三点多,终于住进了急诊,先在缓冲区隔离三天,等待停诊的PET-CT室开门,好检查确诊。这期间,每天吊消炎药,白蛋白,止痛。为防止新冠病毒交叉传播,病人不得出病房,更不能下楼。安顿好我之后,姐姐发现东西落在了客栈,工作人员给送还到楼下,姐姐下楼隔门拿了进来,被护士堵住训斥好久,差点要给驱逐出去。一日三餐送到病房门口,走廊里不允许走动。楼层通往电梯的门终日锁着,除医护人员全副武装带去检查外,谁也不能动弹。尽管如此严防死守,核酸还是要做,隔一天一次,最初只做核酸,鼻腔口腔同时采样,后来增加了抗原。
一周后转到血液科治疗,核酸检测依旧。病人不用交费,家属自费,自己用手机登记缴费,最初40元一次,后来改收20。对于鼻腔采样,真是终生难忘,穿着防护服戴着面罩口罩手套的大白,长长的棉签狠狠地往你鼻孔深处捅去,那种酸痛放电一样往前额吱啦窜开,其滋味堪比用刑,着实太暴力了。相较之下,口腔被捅得作呕的感觉,倒是一种福利。姐姐的鼻腔几天后就红肿起来,她常常昂起脸呲着鼻孔一鼓一鼓来缓解疼痛。再有棉签伸过来,就本能地想躲,要央求轻一点,但每每挨训斥,采样的孩子们也为难,她们怕采不准要承担责任。各有各的难处,只能配合吧。那次住院共计58天,我俩的健康码下面,收获了长长一排“阴性”。
在病床上,有时会浏览一下新闻,知道医院之外,上海人的艰难甚于我们,可能经常遭遇我入院前做核酸的那种经历,而且,我们两天做一次,他们好像每天要做,经常看到自媒体发布的小视频,队伍那么长,场面那么混乱,有情绪崩溃大哭者,有失控到打架砸摊子者。有一回,某居民错把老婆的验孕棒发到了小区管控群,那醒目的两道红杠立马吓煞众人,群里炸了锅一样沸腾起来,怨声骂声成片。考验人性的时候来了。两道杠就是阳性,阳性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要继续在方寸之地关着,继续抢菜,意味着被感染被拉去隔离的风险急剧增加,所以那么多人失去理智。那根验孕棒,像加在骆驼沉重背囊里的一根稻草,他们担不动了。我想知道,当真相大白时,大家会是什么样的表情?哭笑不得吧?感慨叹息吧?头戴皇冠的病毒们贸贸然闯进这个世界,让人间变成了如此模样。那个在惊恐和谩骂声里来临的宝宝,谢谢你不嫌弃这个有点混乱的世界,请原谅所有的误会,接受大家的愧疚祝福和欢迎吧。
终于,6月1日,许多区域解封了,手机上出现一条持久霸屏的新闻,也是有关核酸检测的:一对恋人用他们两个多月来的抗原试剂盒做了一对翅膀,男孩背着这对雪白的翅膀,骑着自行车行驶在马路上,以此庆祝一直望眼欲穿的自由。马路空空荡荡不见行人,只有那个骑行者的背影,他雪白的翅膀醒目在法桐新绿的浓荫里,那个背着翅膀的背影有些孤单,有些倔强和悲伤。我把照片放大来看,翅膀上是密密麻麻的黑色汉字——“阴性”。这对阴性翅膀应该被收藏进博物馆吧,它是一个见证,是所有上海人和客居上海的异乡人艰难的封城岁月,是一个遍体鳞伤的历史隐喻。它让无数人铭记,无数人破防,无数人啼笑皆非五味杂陈。新闻下的点赞评论潮水般滚滚涌动,只是因为,这对翅膀,切中了人们内心难以愈合的伤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