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
- 68
- 您的身份
- 病友
- 病理报告
- 弥漫大b细胞
- 目前状态
- 康复1-3年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您的身份病友
病理报告弥漫大b细胞
目前状态康复1-3年
最后登录2025-5-3
|
正是疫情最紧张的时候,上海的许多医院都不能正常开展工作,有的科室全员隔离,整个灭门歇业。门诊多数还勉强维持着,严格要求24小时核酸阴性才能出入,住院部往往只给出不给进,许多外地来沪治疗的患者进退两难,住不上院、又因封城回不去故乡者,大有人在,以至于多次出现“病危爸爸千里转运”之类的新闻,这个想落叶归根,那个想陪伴孩子中考……看得人鼻子发酸。
我住进长征医院急诊的时候是3月21日,上海封城前夕,当时急诊设置了缓冲区,新来的病人需要隔离三天才能转到安全区。刚入住时,一个四人间的病房就我一个,两天后,来了一个四十来岁的重症女子,直肠癌三年后复发转移到腰椎,手术后一直卧床,又突发了肠梗阻。她鼻孔里插着管子,胳臂上打着吊针,一个老年男子在旁边照顾,看样子很是体贴。女子术后已经躺了两三个月,老是呻吟着喊疼,说话有气无力,老者就不停地给他按摩,一会查看大便,一会换卫生巾,弄得我很有些疑惑,这年龄差,是老公还是父亲?难道是老夫少妻?
熟悉后得知,这是一对父女。本来是父亲和老公轮流陪护,老公回家时遭遇小区突然封闭,出不来了,之后就一直是父亲照看。72岁的老人,头发花白,一脸疲倦,女儿短暂睡着的间隙,他就和衣靠在椅子上,头往后仰着,一副很憔悴很绝望的样子。每每看到他那副模样,我就要情绪失控,就想到我的父亲。我父亲比他大两岁,如果也像他这样,需要面对一个身患绝症即将永别的女儿,那种折磨,如何承受?现在我能瞒着父亲,说是去学习了,可一旦不测,要他如何面对这晴天霹雳?失去爱女的晚年,他会心痛到什么地步?每天面对一杯茶,一碗饭,不饮不食,默默流泪?我强忍着强忍着,不敢想。
老人说,他女儿这次复发转移,医生已经给判了死刑,手术其实没多大意义,现在不过挨日子罢了。满脸都是皱纹的他,在走廊的墙上靠着,仰着头,无神的双眼半闭着,小声地这样告诉我,表述貌似平静,却让人感到无法描述的绝望与悲怆。女儿打小都是他的骄傲,从山东农村走出来,在大上海奋斗多年,有房有车有事业,一双儿女都在读大学,好日子才刚刚开始。女儿是他的依靠,是他的心头肉,他也于二十年前来到上海,帮女儿带孩子,打理生意……
急诊室里的患者脱了险,或者说已经没有救治希望,是要被转走的。医生一趟一趟来做工作,要求老人带女儿出院回家,或者转到康复医院,老人坚决不肯,他说这家医院治疗条件好,紧急情况还可以抢救,如果真的没救了,在医院“走”会更好。我听到医生一直在劝说,不允许久占床位,还是带回家与亲人最后团聚几天……
最终,她被转进楼下的急诊留观室。据说留观室只能作短暂停留,不知道后来他们是什么时候离开的,去了哪里,怎么样了。
其实当医生力劝老人带女儿回家的时候,我也有同感,既然已是弥留,既然治疗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何必要固执地用药物维持,徒增她的痛苦?她吃了要吐,她憋胀得不能排便,她浑身骨头都在痛,她卧在床上连翻身的能力都没有,何不带些止痛药物回家,让她在平静中与亲人作最后的告别?疫情之下的医院,儿女不能探视,老母不得相见,如果一直在那呆着,最大的可能就是,老父亲一个人在无助和绝望中,将她孤独地送进殡仪馆……
也许老人有所担心,怕医院能开出来的止痛药止不住她肉体的痛苦吧?那几天我也是腹痛难忍,三种止痛药都止住剧烈绞痛,后来只能用麻醉,用镇痛棒麻醉到几乎意识模糊才能入睡。她也许正承受着那样的痛苦。据说,癌症晚期的病人,大都躲不开这种痛。
绝症面前,就得直面死亡这个话题了,得有这个勇气。不再有任何生还希望的痛苦中,给一个安乐死,让他可以从容地与亲人告别,可以有尊严地离开,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吧,对于生者,也算莫大的安慰。然而,人情世故,社会伦理,种种障碍,导致安乐死在我国很难合法化。
我小时候,村里有一个男孩患晚期肝癌,严重腹水,痛苦难忍,他是母亲守寡多年养大的,珍之如命,面对儿子的哀嚎,瘦小的母亲选择了送别。那个贫穷的年代,她选择的办法是把老鼠药掺在饭里,给孩子喂下去。听大人们说,喂过药,她就跑到孩子爸的坟头上痛哭去了,哭了一夜,天亮回来,被锁在屋里的儿子已经走了。肯定是痛得无法忍受,他从床上爬下来求救,爬到紧锁的门后,手指一直在抠地,抠门,十根手指都抠掉了一截。那个夜晚,整个村庄,响彻着男孩撕心裂肺的哀嚎,许多年后人们提起来还嗟叹不已,有的说做母亲的心狠,更多的,是替她心痛。
那天看新闻,美国一个41岁的渐冻症女子,在还能支配自己身体的时候选择了离开,作为艺术家的她,临终前给自己办了一个告别派对,派对上有琴声有舞步,她穿着漂亮的长裙,与每一个亲人拥抱作别,执行安乐死的医生,让她带着人世间的美丽与温情从容离开。视频里,她微笑着躺在那儿,进入一场酣沉的梦,一切归于宁静,归于大地,归于美好。我多么希望,故乡那个痛得抠掉指头的男孩,也能有如此的离开方式,多么希望急诊室里的那个女子,能被父亲带回家,也在亲人的祝福中,如此微笑着离开。
当然,我更希望世间没有任何病痛,没有人需要这样一场通往天堂的派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