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505|回复: 1

原发性骨淋巴瘤(PLB)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4

主题

21

帖子

243

家园豆

您的身份
家属
病理报告
弥漫大b细胞(生发中心起源)
就诊医院
瑞金医院
目前状态
治疗中
最后登录
2025-1-3
发表于 2023-4-27 10:5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原发性骨淋巴瘤(PLB)是一类罕见的原发于骨的结外淋巴瘤,于1928年由Oberling首次描述,于1939年作为一类独立疾病被Parker等首次报道,当时被命名为骨原发性网织细胞肉瘤,后因免疫组织化学的应用被证实起源于骨髓淋巴细胞,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分类为骨恶性淋巴瘤。PLB首发部位在骨骼,可以累及单骨,亦可以累及多部位骨骼。累及骨骼单一部位时,可伴或不伴区域淋巴结受累;累及多骨时,无淋巴结或内脏器官受累[[url=]1[/url]]。PLB占骨恶性肿瘤的3%~7%,约占所有结外淋巴瘤5%[[url=]2[/url]],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好发于中老年人,平均年龄45~6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3~1.6)∶1.0[[url=]3[/url]]。


1 临床表现

80%~95% PLB患者临床症状为病变部位疼痛,30%~40%患者为局部软组织肿胀或肿块形成,15%~20%患者为病理性骨折,约16%患者可出现脊髓压迫症状,5%~15%的患者可因骨质破坏表现为高钙血症,而B症状通常不明显[[url=]1[/url]]。因其早期易被误诊为骨结核、腰椎间盘突出、骨髓炎及其他骨肿瘤等疾病,所以从出现临床症状到明确诊断的平均时间较长,大约需要8个月[[url=]4[/url]]。PLB病变主要累及四肢长骨,尤其是股骨及胫骨,散发于其他长骨或扁骨,如骨盆、脊柱、颌骨、锁骨,而手部和脚部的骨骼很少受累[[url=]5[/url],[url=]6[/url]]。


2 影像学表现

PLB的影像学改变通常无特异性,与其他原发性骨肿瘤,如尤文氏肉瘤、骨肉瘤和软骨肉瘤的区分存在局限性。PLB在X线上病变可表现为溶骨性病变、硬化(成骨)性病变、囊状扩张性病变以及混合性病变4类,其中溶骨性病变多见[[url=]7[/url]]。骨膜反应也较常见,尤其病变累及四肢长骨时,多呈层状或放射状改变。在增强CT上病变可呈现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能较清晰地显示周围软组织受侵的边界,而且是引导活组织检查定位的重要工具[[url=]8[/url]]。磁共振成像(MRI)可显示出X线和CT检测不到的早期浸润病灶,揭示骨皮质破坏程度以及软组织受累范围[[url=]9[/url]]。但病变在MRI上的表现多变,可呈稍低等或高信号。通常在T1加权成像(T1WI)上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加权成像(T2WI)上呈中至高信号,增强后可呈轻至中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也有文献报道可呈明显强化。丁晓毅等[[url=]7[/url]]认为PLB病变在T2WI上显示以中等信号及不均匀信号为主,具有一定特征性。郑红伟等[[url=]10[/url]]认为PLB的周围软组织病灶明显均匀强化也是骨淋巴瘤的特异性表现。MRI更适用于评估脊柱受累和脊髓压迫的情况。全身核素骨扫描与CT和MRI相比优势在于发现病灶时间短,特异性更高[[url=]11[/url]]。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面仪(18F-FDG PET-CT)具有比全身核素骨扫描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增加无症状骨损害检出率,并且能够显示骨外软组织受累情况,指导分期。在结外淋巴瘤分期中,PET-CT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7%、100%和98%,而CT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7%、85%和84%,对于诊断,CT的灵敏度仅为17%,而PET-CT的应用并未使其提高[[url=]12[/url],[url=]13[/url]]。


3 诊断及鉴别诊断

如果临床或影像学检查怀疑诊断PLB,必须通过手术取活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来明确诊断。术中应避免肿物完整切除,病理活组织检查应限制大小,以降低病理性骨折的风险[[url=]14[/url]]。CT引导下的定向穿刺可以降低上述风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url=]15[/url]]。但仍会面临碎组织标本导致PLB病理诊断和分型困难、有些骨性部位(如颅底)活组织检查尤其困难等问题。近来有研究发现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在PLB非手术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url=]16[/url]]。sIL-2R水平正常化可能与PLB的治疗反应一致,但这些发现尚需在更严谨的研究证实[[url=]17[/url]]。

PLB的病理类型广泛,70%~80%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而滤泡淋巴瘤、边缘区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淋巴母细胞淋巴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淋巴浆细胞淋巴瘤等也均有报道[[url=]18[/url]]。PLB在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方面的研究有限,多数是关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研究表明非生发中心型比生发中心型略多见,19%、14%及9%患者分别出现了bcl-2、bcl-6和myc基因重排[[url=]19[/url]]。

PLB早期症状不典型,且鉴别诊断涉及广泛包括骨结核、腰椎间盘突出、慢性骨髓炎、神经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尤文氏肉瘤、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以及转移癌等,极易被误诊。因此诊断需借助多参数形态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学、分子检测、临床以及放射学等多种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4 分期及风险评估

PLB患者基线评估包括:体格检查、一般健康状态评分、B症状评估、血常规、生化和乳酸脱氢酶等。疾病的分期标准依据Ann Arbor分期系统,评分标准依据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及经年龄校正的国际预后指数(aaIPI)评分。但是对于结外淋巴瘤上述评估标准有局限性,因此国际结外淋巴瘤组织(IELSG)针对骨淋巴瘤提出了特定的风险评分模型,单一骨病灶定义为ⅠE期,单一骨病灶并且累及局部淋巴结定义为ⅡE期,多病灶累及单骨或者累及多骨但病变仅局限于骨骼(无淋巴结或者内脏受累)定义为ⅣE期,播散性淋巴瘤至少有1处骨受累定义为Ⅳ期,其中ⅠE、ⅡE及ⅣE期均属于PLB。


5 治疗及疗效评估

近年来淋巴瘤治疗手段不断发展,包括化疗、免疫治疗、放疗及手术治疗等。目前PLB以全身化疗联合受累骨放疗为主。手术治疗的作用仅限于获取病理标本,稳定或内固定受累骨,以及修复病理性骨折,以获得更好的生命质量,并不能改善生存,所以初始手术必须在不影响化疗时才应考虑。对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推荐包含蒽环类药物的化疗方案联合利妥昔单抗。加入利妥昔单抗是否能提高疗效,各研究结论不同,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加入利妥昔单抗不能使局部结外淋巴瘤生存获益[[url=]20[/url]]。另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RCHOP治疗的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80%~90%,而采用CHOP方案治疗仅为50%~60%[[url=]21[/url]]。因此加入利妥昔单抗是否能提高疗效尚需进一步证实。其他病理类型的治疗由于样本量少而无系统的对比及分析。

国际结外淋巴瘤研究组(IELSG)研究表明,放疗作为化疗后的巩固治疗的治疗效果明显比逆序好,可以强化消除残留病灶。放疗的剂量取决于被辐射体积的大小,解剖部位及对化疗的反应,目前不推荐>40 Gy的放疗剂量,因其易导致放射性骨折。且IELSG-14研究显示47例患者接受≤36 Gy放疗,58例患者接受>36 Gy放疗,两组5年PFS率分别为72%和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rl=]22[/url]]。因此放疗的推荐剂量一般为30~40 Gy,具体剂量与化疗是否达完全缓解有关。

IELSG研究表明,PBL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发生率为2.5%,应预防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并不作为常规推荐。目前研究显示PLB总体预后较好,影响预后的因素尚无统一定论。Müller等[[url=]23[/url]]研究109例PLB患者,5年总生存(OS)率为66%,而良好的疾病分期、年龄<60岁、孤立病灶、低乳酸脱氢酶(LDH)以及良好的IPI评分可使患者生存获益。另一项纳入2 558例PLB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疾病受累部位、组织学分型、Ann Arbor分期以及化疗是独立预后因素[[url=]24[/url]]。

针对疗效评估,尚无统一标准。对于临床病情缓解期的患者,肿瘤引起的骨质异常在X线、CT和MRI上可能持续数年,因此上述检查会干扰疗效评估。然而PET-CT中的轻度代谢活动异常也不能可靠地鉴别缓解期的PLB患者是否残存疾病。Marina等[[url=]25[/url]]建议在疗效评估及随访中注意MRI、PET-CT等检查的互补作用,相互结合进行综合评判。


6 小结

PLB是一类罕见的结外淋巴瘤,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常导致诊断困难以及误诊。目前治疗以全身化疗联合受累骨放疗为主,相较于其他部位的结外淋巴瘤,总体预后较好。对于复发难治的患者,预后极差,建议应用新药或入组临床试验。



3次RCHOP PR 5分
3次 R2ICE PR 4分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39

主题

365

帖子

375

家园豆

您的身份
家属
目前状态
康复0-1年
最后登录
2025-7-5
发表于 2024-8-23 10:29: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临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同样的经历 使我们与你感同深受!

这里是病友帮病友一起度过难关的精神家园!

工作室 媒体报道


© Copyright 2011-2021. 荷小朵(北京)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0048145号-5
京卫[2015]第0359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非经营性-2021-0110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5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