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淋巴瘤治疗手段不断发展,包括化疗、免疫治疗、放疗及手术治疗等。目前PLB以全身化疗联合受累骨放疗为主。手术治疗的作用仅限于获取病理标本,稳定或内固定受累骨,以及修复病理性骨折,以获得更好的生命质量,并不能改善生存,所以初始手术必须在不影响化疗时才应考虑。对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推荐包含蒽环类药物的化疗方案联合利妥昔单抗。加入利妥昔单抗是否能提高疗效,各研究结论不同,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加入利妥昔单抗不能使局部结外淋巴瘤生存获益[[url=]20[/url]]。另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RCHOP治疗的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80%~90%,而采用CHOP方案治疗仅为50%~60%[[url=]21[/url]]。因此加入利妥昔单抗是否能提高疗效尚需进一步证实。其他病理类型的治疗由于样本量少而无系统的对比及分析。
国际结外淋巴瘤研究组(IELSG)研究表明,放疗作为化疗后的巩固治疗的治疗效果明显比逆序好,可以强化消除残留病灶。放疗的剂量取决于被辐射体积的大小,解剖部位及对化疗的反应,目前不推荐>40 Gy的放疗剂量,因其易导致放射性骨折。且IELSG-14研究显示47例患者接受≤36 Gy放疗,58例患者接受>36 Gy放疗,两组5年PFS率分别为72%和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rl=]22[/url]]。因此放疗的推荐剂量一般为30~40 Gy,具体剂量与化疗是否达完全缓解有关。
IELSG研究表明,PBL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发生率为2.5%,应预防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并不作为常规推荐。目前研究显示PLB总体预后较好,影响预后的因素尚无统一定论。Müller等[[url=]23[/url]]研究109例PLB患者,5年总生存(OS)率为66%,而良好的疾病分期、年龄<60岁、孤立病灶、低乳酸脱氢酶(LDH)以及良好的IPI评分可使患者生存获益。另一项纳入2 558例PLB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疾病受累部位、组织学分型、Ann Arbor分期以及化疗是独立预后因素[[url=]24[/url]]。
针对疗效评估,尚无统一标准。对于临床病情缓解期的患者,肿瘤引起的骨质异常在X线、CT和MRI上可能持续数年,因此上述检查会干扰疗效评估。然而PET-CT中的轻度代谢活动异常也不能可靠地鉴别缓解期的PLB患者是否残存疾病。Marina等[[url=]25[/url]]建议在疗效评估及随访中注意MRI、PET-CT等检查的互补作用,相互结合进行综合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