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最后登录2023-2-19
|
从确诊淋巴瘤到获得CR,刚好是我2022年一整年的全部生活,这一年我的日子像过山车一样惊险,但好在平安落地了。我很庆幸,生活只是给了我一个急转弯,而不是急刹车。
虽然我已经63岁了,但我身体一向很好,精神也好,所以我一直没退休,主持着单位里的一些事务。但是平静的日子被2022年1月3日的那一天给打破了,那天上班,我感觉有些头晕,第二天就到医院检查,发现有脑淋巴瘤,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我一点儿思想准备都没有,感觉就像是晴天霹雳。后来又到了北京,做了手术,病理确诊是原发中枢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经过好朋友的介绍,我转院到了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找到了徐兵主任和林志娟副主任他们团队,一开始是常规的化疗,但是药物反应很厉害,我出现了中毒反应,很受罪很难受,后来就加用了靶向药,但是效果并不好,我的病情还是进展了。
我当时以为治疗走到尽头了,但是徐兵教授他们一直很积极地想办法,不想放弃我。6月份的时候我们确定了新的方案,就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CAR-T治疗。移植和CAR-T回输我都是在移植舱内进行的,8月11日我做完CAR-T回输,我倒是没有特别不舒服的感觉,前前后后在移植舱内总共待了20多天,然后就出舱,进行体力恢复,9月初我就出院了。
回家后的第1、3、6个月我分别回去做了复查,第1个月的时候结果就很好,3个月就CR了,CR大家都知道,就是完全缓解,6个月的复查结果也是好消息。我现在感觉身体没有什么异样,就是前阵子我得了新冠,体力有点下降,我阳了的时候,厦大附一的医生们还很关心我的身体,但是现在我已经恢复了。
我知道很多病友可能还在求医中,找不到合适的医院和信赖的医生,我推荐大家可以打听一下厦大附一的血液科团队,徐兵主任和林志娟副主任都很专业,敬业精神很高,也很善于跟患者沟通,护士人员也都很温暖,对我很关心。我觉得对病人来说,治疗重要,但医护人员的关心同样重要,医护人员的关心和家人的关心给我的感觉不一样,他们多关心我一些,无形之中我就觉得好像对战胜疾病更有信心了,好像更有安全感了。总之,我对厦大附一的团队是很满意,很感激的,无论是专业方面还是人文关怀方面,我们现在也都像朋友一样,保持着联系。
最后,说点鼓励大家的话。得病是谁也不愿意的事儿,但作为病人,我们要端正心态,要面对现实,还要相信中国医疗机构的力量,积极配合治疗。很多事情都跟心态有关,心态要是不好,容易对医生、对治疗产生抵触情绪,医疗机构正在积极拯救你,你自己不配合,没信心怎么能行呢?不要老是怀疑,医生和患者不是敌对的关系,如果站在敌对面,你往往看到的就是不足,是不利于治疗的,另一方面你积极配合,也是在帮医生的忙,我能看到医生也是时时刻刻,不管上班和下班都在思考怎么用药,怎么治病,他们也是很不容易的。
要说压力,大家压力肯定是大的,我特别能理解。我原本也是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啊,哪能想到会突然就得了淋巴瘤呢!但是生活突然给我一个急转弯,我能怎么办呢?我的家人能怎么办呢?只能面对。不仅我,我家里人的压力都特别大,这一年他们甚至比我要辛苦得多,关于我的病,医生直接就跟他们沟通了,不是找病床上的我,他们对我讲的时候有时还会再加工一下,要么有所保留,要么专挑宽慰我的话说,尤其我儿子是学医的,在这件事情中他是充当了那个做决定的人,做决定很难的,谁也不能百分百保证哪个方案一定效果好,所以当治疗中我出现了比较大的副作用时,他的压力特别大……总之,这一年太难了,真的太难了。但我很幸运,生活只是给了我一个急转弯,而不是急刹车,我也很幸运,有这么好的家人和朋友,遇到现在中国这么好的医疗条件和医生,有这么多的人的帮助和关心,虽然做CAR-T花了整整120万,钱不少,但好在结局是好的,这就是最好的状态了,我很感恩,也很知足。最后祝大家都早日C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