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确诊和诊断过程 患者刘××,男67岁,于2020年5月初发现左颈多发肿大淋巴结,较大者约2×2cm,质韧、固定、界清,压痛阴性,伴低热,午后为著,体温最高37.5°,伴盗汗,不伴寒战、咳嗽、咳痰等症状,山西省肿瘤医院行左侧淋巴结切片活检,病理提示上皮样细胞伴多核巨细胞,会诊考虑结核不除外,患者遂就诊于由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行诊断性抗结核(利福平0.45g/d,异烟肼0.4g/d,吡嗪酰胺1.5g/d,乙胺丁醇0.75g/d)治疗6月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盗汗减轻,肿大淋巴结较前减小。 2021年1月患者左颈淋巴结再次增大,于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再次行抗结核治疗2月,治疗效果欠佳,遂完善术前检查,于2021年4月19日全麻下行左颈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提示抗酸染色(-),结核病变不除外,结核杆菌核酸(-)。患者于4月23日送检病理至北京肿瘤医院病理科(李向红)检验,4月28日结果“高度疑似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伴较多HRS样细胞”,后续做TCR和IG分子检测,5月7日显示:“T淋巴瘤克隆性基因重排检测结果为阴性、B淋巴瘤克隆性基因重排检测结果为阴性”,不排除基因沉默所致,建议随访观察;5月17日送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理科(高子芬),5月26日结果示(左颈)淋巴结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混合细胞型:CD20(+,有异质性),CD3(-),CD15(-),CD30(+),Ki-67(+),MUM1(+),Pax-5(+),LCA(-)。注:本例制片有假象,导致小淋巴细胞胞浆空,类似T细胞特点,导致诊断分歧。患者遂入住山西省肿瘤医院。 入院后完善PET-CT检查:显示:“双颈、咽淋巴环、纵膈、左腋下、左侧内乳区、心隔角、腹腔内、腹膜后、左腹股沟多发代谢增高淋巴结,脾脏实质代谢增高,符合淋巴瘤征象;右侧睾丸局灶性代谢增高,考虑淋巴瘤浸润。”患者诊断明确为(左颈)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混合细胞型)IVB期IPS3分KPS80分,侵及双颈、咽淋巴环、纵膈、左腋下、左侧内乳区、心隔角、腹腔内、腹膜后、左腹股沟淋巴结,脾脏、右侧睾丸。 予以维布妥昔单抗+AVD方案化疗2周期后,颈部淋巴结未见明显变化,再次完善PET-CE提示为:PD Deauville 5分(1.骶前新发代谢增高淋巴结,1.4×1.2cm,SUVmax=25;2.阴茎局灶代谢增高灶,考虑阴茎浸润,SUVmax=8.51;3.左颈(5.1×3.0cm,SUVmax=17.68)、左锁区多发代谢增高淋巴结。较前体积变化不大、代谢略减低;4. 右颈、咽淋巴环、纵膈、左腋下、左侧内乳区、心隔角、腹腔内、腹膜后、左腹股沟多发代谢增高淋巴结消失。) 由于患者对一线维布妥昔单抗+AVD方案敏感性欠佳,结合患者病史、相关检查及目前情况,同时进行病理检查(山西省肿瘤医院二次检查,送检标本同前4-5月检验标本),同时在等待病理过程中,患者左颈(II、III、IV、V区)淋巴结较前增大,且颈前中央区(VI区)出现多发肿大淋巴结,颈部左侧及中央区膨胀进行性加重,伴吞咽不适感,故先行予以PD-1抗体(卡瑞丽珠单抗)联合地西他滨+依托泊苷(100mg/d,d1-3)方案化疗,化疗期间颈部左侧及颈前中央区膨胀较前缓解,但化疗结束后一周,颈部左侧及颈前中央区肿大淋巴结再次增大,以颈前中央区为著,伴吞咽不适感。遂更换PD-1+地西他滨,联合顺铂(40mg/d,2d)40mg/d,2d治疗,治疗后患者颈部左侧肿大淋巴结有所减小,颈前中央区肿大淋巴结未见明显变化,仍伴吞咽不适感;治疗后一周,再次更换PD-1+地西他滨,联合苯达莫司汀(125mg/d,2d)治疗1周期,治疗后患者颈部左侧及颈前中央区肿大淋巴结有所减小(颈部左侧较大者位于V区,约2×2×1cm,颈前中央区较大者约2×2×1cm),目前颈前中央区肿大淋巴结再次增大(较大者约3×3×2cm,部分融合)。 目前患者身体虚弱,间断性高烧,食欲不振,乏力,针对这种情况后续该如何治疗?望各位大神指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