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7099|回复: 0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子分型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716

主题

1417

帖子

4172

家园豆

您的身份
家属
病理报告
弥漫大b细胞(生发中心起源)
就诊医院
北京肿瘤医院
目前状态
康复3-5年
最后登录
2024-8-10
发表于 2020-11-7 18: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组生物学高度异质的肿瘤,如何基于生物学、特别是遗传学特点对这类肿瘤合理区分亚型,在揭示生物危险度的同时,还能指导临床精准治疗,是当今淋巴瘤诊治的热点话题之一。以下就近年来DLBCL分子分型进展作一简介。
首先我们看一下DLBCL分型的进展

20年前,Staudt团队率先报道了非特指型DLBCL根据其基因表达谱特点可以分为GCB和ABC亚型以及少数不能分类的第三型,总体而言,GCB亚型的治疗反应和预后要显著优于ABC亚型。

相比GEP,免疫组化方法可及性较高,一定程度上也能揭示肿瘤细胞起源,但免疫组化“两分法”的结果判读因不能识别第三型而影响结果的精确性。

某些低密度基因表达分析平台,例如:利用NanoString设备对20个基因加以检测的Lymph2Cx方法的检测结果,能够在较高水平对应于GEP结果。

最近,某些基于qPCR方法对有限数量基因表达加以检测的尝试显示了和GEP结果较高的一致性,且实验操作相对简易,有望成为DLBCL分子分型诊断的新兴工具。

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发现DLBCL的GCB和ABC亚型内部也存在异质性,仅凭COO分型,不足以解释形形色色的治疗反应差别。科学家们随后认识到DLBCL的生物学异质性,不仅受到其GEP表型影响,更可能直接取决于与发病机制直接相关的各种遗传学异常。

2018年,Staudt团队和Shipp团队分别利用全外显子、全转录子测序、DNA拷贝数分析以及靶向扩增子测序等技术,发现DLBCL根据其基因突变、易位以及拷贝数异常等特点,可以分为不同的遗传学亚型。

Staudt团队提出DLBCL包括MCD型(以MYD88L265P和CD79B共突变为特征)、BN2型(BCL6融合及NOTCH2突变)、N1型(NOTCH1突变)以及EZB型(以EZH2突变和BCL2易位为特征)这四个基因亚型。基因亚型是独立于国际预后指数之外的预后因素,BN2和EZB型预后较好,而MCD和N1型预后较差。

Shipp团队提出DLBCL可以分为五个分子亚型,包括Cluster1-5,其中,C1、C3和C5分别对应于Staudt团队提出的BN2、EZB和MCD型,而C2则以TP53突变/缺失为特征,多数预后不佳,C4则是相较C3发病机制和预后有所不同的另一组以GCB表型为主的肿瘤,其预后显著优于C3。

最近,Staudt团队对其四型分类作了更新,新增了A53(对应于C2)和ST2(以SGK1和TET2突变为特征、GCB表型为主的肿瘤)两个亚型。为体现双打击淋巴瘤基因表达印记特征,根据MYC基因有无异常将EZB进一步分为EZB-MYC+和EZB-MYC-两个亚型。基于这七个亚型,作者还提出了DLBCL基因亚型的概率分类工具(LymphGen算法),发现63.1%的肿瘤可以明确其基因亚型。

我们再来看一下分子分型的临床、病理意义及应用展望

基因表达和基因异常从两个不同的维度描述了DLBCL的发病相关机制,结合二者能够较好地解释肿瘤的生物学异质性及治疗反应的差别。

同样是GCB(例如:EZB和ST2)或ABC(例如:MCD和BN2)型肿瘤,由于基因亚型的不同,预后显著不同,反之亦然,在表达谱构成较为复杂的BN2和A53亚型中,COO亚型的不同也同样有着显著的预后相关性。

基因分型的意义更体现在能指导精准治疗,例如,牵涉到BCR依赖的NF-κB信号通路的遗传学病变(包括MCD、BN2、A53等)就可以尝试伊布替尼等BTK抑制剂治疗,牵涉到PI3K通路的亚型(包括MCD、BN2、ST2、EZB等)可以尝试PI3K抑制剂干预,EZB型可以试用EZB抑制剂,而BCL2抑制剂则可以试用于MCD、BN2、EZB等亚型的治疗。

基因分型还和传统的淋巴瘤病理分类密切相关,例如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CNS)DLBCL,原发于乳腺、睾丸、肾上腺等部位的DLBCL以及腿型原发性皮肤DLBCL和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在基因表型上多呈MCD亚型,此类发生于免疫特许部位的肿瘤有着相似的免疫逃逸机制,这些以结外部位累犯为主的MCD型病变常倾向在其他免疫特许部位(例如:CNS)播散/复发,分子亚型的鉴定有利于及早制定诸如CNS预防的干预策略。

毋庸讳言,DLBCL的分子分型、特别是近年来刚提出的基因分型作为新生事物,还有待于更多的实践加以验证。无论是Staudt团队提出的七分法还是Shipp团队提出的五分法,都不能涵盖所有的DLBCL病例,我们需要积累更多自己的数据对前人的发现加以验证和补充。

https://mp.weixin.qq.com/s/PQlX5Ixbn12Py9pEytySEw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同样的经历 使我们与你感同深受!

这里是病友帮病友一起度过难关的精神家园!

工作室 媒体报道


© Copyright 2011-2021. 荷小朵(北京)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0048145号-5
京卫[2015]第0359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非经营性-2021-0110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5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