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
- 14
- 您的身份
- 病友
- 就诊医院
- 上海胸科医院
- 病理报告
- 霍结节硬化型
- 目前状态
- 康复0-1年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您的身份病友
病理报告霍结节硬化型
就诊医院上海胸科医院
目前状态康复0-1年
最后登录2022-2-16
|
这两天终于读完了阿图.葛文德医生著的《最好的告别》,这是一本你既可以当作社会科学、医学的书来看,但同时也可以当作一本心理学、哲学的著作来研读。对死亡的恐惧是人之常情,因为人生的轨迹就是一条单行线,我们终将无法回头重来。正如书中所写:“接受个人的必死性、清楚了解医学的局限性和可能性,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顿悟。”这让我联想起上个月看的一部纪录片:《人间世》,里面有一幕,一位老人因为癌症即将离世,在生命的最后的几天甚至是生日都在ICU病房度过,他浑身插满管子,周遭是各种先进的检测生命体征的机器。除了每日那么两小时的家属探视时间,其余时间老人都和这些机器、住院医生、护士、护工度过。
医学的不断发展使生命的延长有了更多可能性,尤其是当我们经历了重大疾病,医疗手段的及时干预可以让某些重大疾病尽量往“慢性疾病”的轨迹运行。虽然医学技术延缓了死亡的进程,但是终将还是不得不面对这一事实。
作为一名肿瘤患者,我用12次化疗和17次放疗希望尽量换取余生健康的三十年或者四十年甚至更久。我想我是幸运的,疾病发现得及时,肿瘤的分型还算简单,在医学上可以“治愈”。但是还有很多不幸的人,或因为肿瘤的恶性程度大、或因为目前的医学手段没有办法攻克抑或是经济上的原因等,而在病魔面前束手无策。面对“死亡”我们措手不及,没有时间来准备,也没有这个意识心情来准备。最终我们把所有的希望、所有的筹码押在了医生、医院,希望通过手术、化疗、放疗、实验组等各种方法与死神赛跑,争取在人间拥有更多的时间。在“放手”这一章写道:“当我们无法准确知道还有多少时间时,当我们想象自己拥有的时间比当下拥有的时间多得多时,我们每一个冲动都是战斗。于是,死的时候,血管里留着化疗药物,喉头插着管子,肉里缝着线。“
我想最好的告别不单单是对这个世界告别,对亲人、爱人告别,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告别,对自己这个人生故事书写者告别。
假如我到了人生的最后阶段,我会选择“善终服务“和”姑息治疗“—这是在积极治疗无效和最终死亡之间的一个新的医学与护理阶段,不以治疗为主,而以帮助病人减少痛苦,在亲人的陪伴下,在善终服务医护人员的调理下,帮助应对各种汹涌而来的焦虑,对所爱的人们的焦虑,对资金的焦虑。善终“不是好死,而是好好活到终点。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与家人一起,在可能的情况下小小的实现自己几个可行的愿望,比如:去海边走走、家里办一个小型的读书分享会、和挚友一起玩一玩桌游、去森林里的民宿住一晚聆听清晨的鸟鸣等等。给自己的故事一个安宁祥和的结局,也给家人一份慰藉。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主张来结束自己的故事。
生而为人,生的愉悦与死的坦然都将成为生命圆满的标志,面对疾病与变老,学会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这是需要学习、面对、接受的,假若这一刻真的来临,不惧不慌,鼓足勇气,做一个最好的告别。愿我们对自己对家人,温柔以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