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
- 598
- 您的身份
- 家属
- 就诊医院
- 307
- 病理报告
- 弥漫大B细胞
- 目前状态
- 天堂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8 次
您的身份家属
病理报告弥漫大B细胞
就诊医院307
目前状态天堂
最后登录2025-5-11

|
之前看到一个特别的绘本,《再见了,艾玛奶奶》。
合上书的瞬间,就特别想推荐给病友和家属朋友们。
这是一本有关生死的故事,通过艾玛奶奶的爱猫--思达的眼睛,记录了奶奶从获知身患绝症(多发性骨髓瘤)到去世这段日子。
为什么要为孩子制作这样一个话题沉重的绘本?
书的最后一页给出了答案:
现在,人们仍在回避死亡这一话题,不能说死这样的字眼,似乎成了一种约定俗成。及时有亲人面临死亡,大人们都不愿告诉孩子。但是,大人们不知道,即使他们隐瞒了这样的事实,孩子们凭着本能,依然能够感觉到发生了不同寻常的事情。
不幸的是,有些父母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因为疾病离他们而去。这时,得了病的大人们大多不会告诉孩子,他们来日无多,已经不能再陪伴他多久了。结果,父母的离去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深深的伤害,有些孩子甚至会一直认为是父母抛弃了自己。
一直从事“儿童的死亡认知”这一课题研究的心理学家玛利亚那迪在研究报告中指出,3-5岁的孩子通常会认为,死是到了另外一个新的环境,他们还无法理解死亡的意义。5-9岁的孩子已经能够理解死亡,但他们会觉得那种事情离自己很遥远,只是一种难以预料的不测,与自己没有关系。9岁以上的孩子却开始意识到,死亡同样会降临到自己身上,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他们还知道,死亡就是肉体生命的小时。
当孩子的父母亲,也可能是孩子自己,患了不治之症面临死亡时,最重要的是,不回避这个话题。当住在同一病房的病友死去时,不要欺骗孩子说“他已经出院回家了”,因为孩子能凭直觉感受到,他的病友已经死了。一些在儿科病房住院的孩子,因为想知道自己死的时候父母、医生和护士会有什么样的反应,甚至故意屏住呼吸装死。
孩子的年龄不同,让他们了解死亡的方式也应该不同,但无论如何,最重要的是对孩子真诚,同孩子建立一种无话不说的亲密关系。
不避讳想要了解临终甚至是死亡的话题的病友和家属朋友,尤其是家里有小孩子的病友和家属朋友,或者就是小孩在生病的家属朋友,相信都可以从这样一本给孩子的绘本里有所收获的。
我要说,这本书充满着爱,充满着宁静,很美。
找到了百度文库的一个链接,可以在线阅读大部分内容
https://wenku.baidu.com/view/b7add036ad02de80d5d84048.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