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
癌症,在很多人心目中几乎等同于死神。它是对人类健康的第一大威胁,目前我国每年有超过150万人死于癌症,每死亡5人中,就有1人是因为癌症。人人几乎谈癌色变。
然而恐惧只能让癌症更为强大。面对癌症,我们首先需要的是理性和乐观,至少在精神上不能让它打垮!一直以来,无论是医学界还是患者都在不断探索一条抗癌之路。了解癌症,具备一定抗癌的常识,反思我们生活方式中的隐患,重新认识身体与癌症的关系,就是抗癌之路的入口,2013年伊始,让我们共同寻找抗癌的灵丹妙药。
关于癌症治疗的真相和谬误
在抗癌领域,有着太多的说法,各种新的研究和新的发现层出不穷,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谬误?
一段抗癌传奇引发的种种思考
癌症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因此图书市场中有不少关于癌症治疗的书籍,然而,《重生手记》这本书,还是引发了编辑的格外关注,这本书自2012年9月底上市,首印5万册,上市不到3个月,加印6次,一直脱销。而作者凌志军在《重生手记》中讲述了一个近乎传奇的故事。
凌志军,有30多年的记者工作经历,出版过《交锋》《联想风云》《变化》等多部畅销书,被人称为“中国的威廉·曼彻斯特”。
2007年,凌志军的颅内被发现两处病灶,疑为“脑瘤”。又在左肺发现肿瘤,由此诊断“肺癌、脑转移”的概率为98%,也可以说是“肺癌晚期”。医生当时认为,他已经活不过3个月了。但5年后,他健康地活下来了,并将自己的抗癌经历写作成《重生手记》。
自己的患病经历和职业的本能,促使凌志军去探查中国的癌症治疗现状,结果,他获得的数据让他大吃一惊:美国癌症病人5年存活率达81%,而我国癌症病人5年存活率仅为10%~30%。相当数量的癌症患者在有意或被迫接受着“过度治疗”……在他最绝望的日子里,一些美国朋友不约而同地告诉他,癌症不是绝症,而只是一种慢性病。他们说,在美国,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来看待癌症的。
凌志军据此猜想:国内的癌症治疗体系有可能存在致命的弊端,而国人对癌症的认识存在致命的偏差。那么,我国的癌症治疗领域是否真的存在如此多的弊端?我们又能从凌志军的亲身体会中得到哪些启发?编辑采访了专家试图得出一个答案。
No.1
美国癌症病人5年存活率达81%,而我国癌症病人5年存活率仅为10%~30%。
专家分析
中国的癌症治疗如此落后吗?为何与美国的差距如此巨大?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徐瑞华教授指出,原因就在于:中国没有早期癌症的筛查制度,在中国诊断出来的病人,大多是晚期。根据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还有综合北京、上海大医院的数据反映,约有40%的胃癌病人一诊断就已进入四期,这意味着这个病人已经癌症转移,几乎没有办法治愈。我们只有通过化疗、放疗延长他的生命。而在日本、韩国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全民都做胃癌筛查,所以发现的早期病人很多,一二期的患者占到了70%。中国这种早期病人却很少,只有5%~10%,毫无疑问治疗效果也不好。
以前列腺癌为例,为什么欧美5年生存率达到95% ,甚至100%,就是因为欧美50岁以上的男性每年做一次前列腺癌筛查,让医生做一个肛门指检,可以发现大量早期病人。为什么上海前列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只有36%,就是因为60%~70%的前列腺癌患者发现时都已是晚期。如果每年50岁以上的男性进行癌症筛查的话,生存率便可以达到95% ,不敢说100%5年生存率,至少80~90%生存率可以达到。
建议
有关部门要拿出更多的投入来做肿瘤筛查。肿瘤治疗的原则就是早发现、早治疗,因此,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上班族可以每年自己安排适当的防癌体检。
No.2
不同学科的医生互相贬低,大多数西医干脆否认中医治疗肿瘤的作用,几乎所有的中医都会尖锐批评西医治疗肿瘤的方法。
专家分析
309医院肿瘤放疗科主任李月敏指出:中国肿瘤治疗确实有点乱,因为没法做到多学科会诊。一个癌症患者首先应该是手术、放疗、化疗三个科室的医生一起沟通,全面治疗,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设计出一个综合方案,才是科学的治疗方案。现在是每个科各唱各的,病人先碰到哪个专科的大夫,就选择哪个专科的治疗方法。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中国病人多,医生待遇低,大家不愿费那么多事情,可以放疗就先放疗,反正也没违反原则。还有就是中国人的合作精神差,所以会诊比较少。可是这种治疗方法让病人无所适从。
建议
肿瘤治疗要货比三家,癌症患者要做到手术、放疗、化疗的医生都要见;另外就是要多去几家医院咨询比较后,再做决定。
中国的癌症治疗如此落后吗?为何与美国的差距如此巨大?相当数量的癌症患者在有意或被迫接受着超过疾病治疗需要的“过度治疗”?不少癌症患者没有得到良好的治疗方案?
No.3
在我国,相当数量的癌症患者在有意或被迫接受超过疾病治疗需要的“过度治疗”。
专家分析
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吴一龙教授指出:中国的过度治疗是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
第一,我们对疾病本身认识不足。比如我们使用了标准的治疗方案,失败后,按照国际上的规定做姑息治疗,有症状的做症状治疗。但有很多病人家属跟医生说,这个人还活蹦乱跳的,还是给他治吧,这种情况算过度治疗吗?如果严格意义来讲,我们现在没有按标准治疗,给他治疗就是过度治疗,但是我觉得有时候也是必要的。
第二,来自中国特色。中国目前所谓肿瘤“过度治疗”,最严重的是在辅助用药上,很多的中成用药是最大的过度治疗。这是中国历史造成的,过去我们认为民族的都是好的,在2000年以前,中国的临床试验没有今天这么严谨,所以很多中成药没有做临床试验就批准使用了,到了今天有效还是没效很难说清。
多药联合化算不算过度治疗?我认为只要是经过临床试验的就不算过度治疗。所有大规模临床试验中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生活质量评比。大的临床试验有三篇文章是固定的,一篇是初步的结果,第二篇是总生存的结果,加上生活质量,第三篇我们做回顾性的转化医学研究。所以现在所有大型临床试验基本上每个试验都有三篇文章,你们可以看到其中有关生存质量的占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一定要求病人的生存质量得到改善。
希望媒体对于过度治疗给予正确探讨,有过度治疗,但绝不是主流。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徐瑞华教授指出:实际上,中国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治疗不足,很多病人该治的时候没有治。给大家一个证据,我们参加很多临床研究,中国的病人治疗周期最短,中国病人能够接受的后续治疗率最低。这就说明能够让这些病人获益的没有做,很多人可能相信迷信而不相信医学。过度治疗是存在的,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做出正确引导,让病人该治的病一定要治。我个人认为,在今天中国现阶段治疗不足的问题最重要,特别是有些手术做了以后,本来做辅助化疗可以提高治愈率,而患者听说某某中药吃了以后就好了,结果错失了治疗机会。
建议
吴一龙教授指出:判断过度治疗非常容易。第一,如果病人看病时,医生给他提供了治疗方案,这个治疗方案没有临床试验的证据就给患者用,这里面可能存在过度治疗。第二,如果没有临床试验,但是知情同意书写得非常清楚,这个时候我们有什么适应的方法,告诉得非常清楚,病人也同意,这种情况我们不列为过度治疗。如果违反了这两点你就可以认为是过度治疗。
No.4
癌症医生普遍高傲自大,对于患者的病情并不太关注。
专家分析
如果医生都不相信自己,那么病人怎么相信医生?医生的职业天性导致他(她)必须自信。特别是外科医生,由于做手术时完全容不得丝毫的犹豫,时间一久难免自信爆棚。特别是时下中国的医疗现状是,大医院的每个医生每天都会被无数病人包围着。每个病人都会表现出孱弱、无知、喋喋不休,对医生充满了依赖。医生每天面对同样的面孔,回答同样的问题,经年累月,一成不变。可以想象,这种情况下,医生难免会失去耐心,面对患者的无限依赖而逐步膨胀。只有极其个别的医生才能始终不变地保持对病人的耐心和热情。
建议
我们到底该相信什么样的医生?凌志军给出了这样的9条原则:
1.不自吹自擂。
2.不贬低同行。
3.不仅关注仪器检查结果,而且关注病人。
4.只关心你的病,不关心你是多大的官,不问你有没有名、有没有钱。
5.对求医者一视同仁。
6.不自以为是,坦率地承认自己也有不懂的地方。
7.不模棱两可。
8.言之有据。能够确诊时,不仅告诉病人结论,而且告诉病人做出这个结论的根据。
9.即使已经做出结论,也会特别注意那些不支持自己结论的证据,并且根据新的证据迅速校正自己的诊断。
抗癌绝招:日光浴
阳光与肺癌患者康复具有相关性的结论,这是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和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开展的一项研究。
早期肺癌患者在手术之后的“5年存活率”为60%。这是一个平均数,具体到每个人就很不一样,有的长些,有的短些。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一定是有原因的,可惜一直没有人能够解释清楚。现在,美国哈佛医学院和公共卫生学院的这项研究指出,体内维生素D的水平对于肿瘤患者的生存至关重要。
研究者抽取1992年至2000年接受治疗的456名早期肺癌患者的病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同维生素D水平低、手术后晒太阳少的人相比,维生素D水平高、晒太阳多的患者术后“5年存活率”能够明显提高。
在一项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中,专家们进一步指出,根据“5年存活率”这一分界点,维生素D摄入量高的患者“5年存活率”为72%,而维生素D摄入量低的患者“5年存活率”仅为29%。
5年存活率提高12个百分点
这就是说,只要多晒太阳,肺癌患者就有可能把手术后平均的“5年存活率”提高12个百分点——从60%提高到72%!
相反,待在昏暗的房间里,终日不见阳光,就有可能把“5年存活率”降低31个百分点——从60%降低到29%。
肿瘤患者少犯错误的10条原则
不让医生的话左右自己的心情——不论是乐观的话还是悲观的话。
尽可能仔细、客观地体会自己身体的变化。有没有新的不良感觉?老症状是更严重了,还是减轻了?通过医生的临床检查来验证自己的感觉是否准确,并把自己的感觉与医生的诊断加以对照。
记住每个医生都有犯错误的可能,也会有失败的病例。了解他犯错误的概率和了解他的成功概率同样重要。通过直接观察和间接调查,对其医术和医德做出评估,以确定医生的可信度。
?尽可能全面地收集与自己疾病有关的信息。
把所有信息综合在一起,判断哪些是无关紧要的,哪些有可能是错误的,哪些是正确的。哪些事应当尽快去做,哪些事应当暂缓和等待,哪些事根本不能做。
对那些正面作用很小、副作用却很大的治疗措施,特别慎重。
对那些不能肯定有正面效果、却肯定会带来副作用的治疗措施,更要慎重。
对那些有明显或潜在利害关联的医生提出的治疗建议,保持警惕。
对那些特别关心你的身份和钱包的医生提出的治疗建议,冷静面对。
对那些名气虽大却过于自信轻率的医生,切不可盲目追随。
抗癌做好五件事:吃、喝、拉、撒、睡
对于那些癌症病友,凌志军想告诉他们,一定要做好吃、喝、拉、撒、睡这五件事,这五件事儿就是走向康复的力量之源。
吃
足够杂
我每天吃的东西不会少于25种,包括5~8种谷类、3~5种豆类、1~2种薯类、至少6种蔬菜、1~2种鱼和肉(以鱼和禽肉为主)、3~5种干果、2~3种水果。
足够粗
这是指粗粮或者富含粗纤维的薯类、蔬菜、水果。事实上,我很少吃精加工的米和面。每天吃的谷类,有超过2/3是糙米、全麦面,以及红米、黑米、薏米、大麦、荞麦、玉米、小米之类的杂粮。红薯是我每天早餐必备的食物。在上午和下午的加餐,我不再吃任何精美细腻的糕点,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干果和鲜果。
足够素
素食主义者不断阐述吃肉的害处,但我直到今天仍然不是一个素食主义者。
我知道有一些研究表明,过量食用动物蛋白可能加速癌细胞的生长,可是这些研究并没有否认适量的动物蛋白仍是人体必需。我始终没有找到证据证明素食可以战胜肿瘤,也从未亲眼见过哪个长寿的癌症患者只吃素食。另一方面,在我周围,有的癌症患者什么都吃也能长期存活。我只是凭借直觉认定,荤与素各有好处,也各有不足。营养(蛋白质)过剩与营养(蛋白质)不良,都不是好事。
所以我规定的原则是:“足够素”,但不“绝对素”。
一方面大大减少了肉类的摄入量,另一方面让自己的饭桌上始终保持一定比例的肉食。具体来说,肉食(以鱼和禽类为主)大约占每天食物总量的10%,其余全部是谷类、薯类、豆类、蔬菜和水果。重要的是,由于减少了肉食,所以有必要增加植物蛋白的摄入,以弥补动物蛋白的不足。这也是我大量食用大豆和谷类的原因。
足够天然
市场上精细加工的食品越来越多。这些食品的色泽越来越鲜亮,味道越来越鲜美,也更易于储存。
事实上,如今食品加工过程中合法使用的添加剂种类数以百计,此外还有非法使用的添加剂。添加剂的滥用损害了食品中有用的成分,还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有害成分。
除此之外,饭店所谓的“食不厌精”,也让我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把营养化为毒素。比如一片肉、一条鱼,在经过一番油炸炭烤之后,原本可以成为营养的蛋白质很有可能变成有毒物质。全素餐馆为了让素食产生肉类大菜的色泽、美味和形态,也变本加厉地“过分烹调”。这种素食产生的副作用以及造成的污染,比肉食犹有过之。
我说“天然”,就是针对这种局面。
我尽量去买各种原生态食物,不买过度加工食品。原本特别爱吃油炸食品,早上吃油条对我是一大享受。但现在,我已杜绝任何油炸食物,也几乎不去餐馆吃饭。我在家里采用的烹调方法主要是:煮、蒸、焯以及少量的炒。无论素菜还是荤菜,除了盐之外不加任何调味品。
这种饮食方式在开始时让我觉得不那么美味,但是习惯之后,品出各种食物最原始的味道,又别有一番滋味。
喝
鉴于我们的身体原本就是一个复杂的储水系统——水占体重的75%,水的数量和质量对于人体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同样显而易见的是,大量喝水加快了体内废物的排泄,而排泄正是我们祛除体内毒素最重要的途径。我把“喝”看得与“吃”一样重要。我每天要喝大约2400毫升水,其中大约两成在早晨起床后喝,四成在午睡后喝,一成晚饭后喝,其余部分则分散在上午和下午。我的确把“喝水”看作自己对付疾病的一个步骤。不是口渴才喝水,而是定时定量地安排“喝水”。
拉 撒
看病时,医生通常会问我“大便如何”。医生关注病人的大小便——西医和中医都是如此,这说明无论现代医学还是传统医学,都会把“拉”和“撒”分别作为诊断依据。
一些最直截了当的理论还试图证明,只要“查看粪便的颜色”,便可以判断自己是否得病,因为“粪色是食物和食物消化情况的综合反映”。他们还找到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词语来概括这种理论,叫作“粪色革命”。
把“粪色”的临床诊断价值抬高到如此地步,我并不完全信服。但是我相信,只要排泄功能正常,每天的“拉”和“撒”能够保持一种正常状态,那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所以,我“治疗”的一个方面,就是很认真地对待每天的排泄。
“保质保量”,首先是尽量让每天的排泄有规律。比如说大便次数、时间,每次大便的多少,小便间隔的时间,一昼夜小便的总量……此外还有,大便的形状和颜色,小便的颜色。这些都是越稳定、越有规律就越好。在大多数情况下,我的确能够做到“保质保量”。即使出现短暂的不正常,也能很快调整过来。重要的是,应当通过饮食而不是药物来调节“拉”和“撒”。有位中医曾经给我开了一剂汤药改善大小便,我服用之后的确灵验。但我很快就发现,通过调整饮食也能达到同样效果,于是立即停止服药,此后也不再依靠药物调节大小便,而是依靠饮食。比如,增加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可以很容易地使大便更加通畅;早晨起床后大量喝水,可以很快让小便变得清澈。
睡
我把良好的睡眠看作康复之路的力量之源,这首先是出于一种直觉。
在我发病早期,总是昏昏欲睡的状态(后来我才知道,嗜睡是脑瘤患者的典型症状之一)。我很快发现,每当我睡上一个好觉,头痛和眩晕的感觉就会减轻,精神也好起来。所以,我尽可能地让自己每天都有充足的睡眠——能睡就睡。
借助于“脑瘤”带来的嗜睡感,我很容易地改变了几十年来晚睡晚起的习惯,形成“早睡早起”再加一个“午觉”的作息规律。每天的睡眠时间不少于8小时。
不久后我经历了肺切除手术,脑袋里的“肿瘤”仍然顽固不化地待在那里,所以身体更加虚弱。这种情况让我对睡眠质量更加敏感。每天清晨和午后醒来时,我能清晰地感觉到刚刚睡醒的这一觉给身体带来的影响。如果睡好了,我会觉得精神好些,就像那种久违了的健康时期的感觉重新回到自己身上。如果这一觉睡得不够深、不够实,那么整个下午和晚上都会无精打采,陷入一种病态的疲倦。
既然睡眠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并且是人体自我修复的过程,那么很显然,一个癌症患者的康复,必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每天睡个好觉”。
对于大多数癌症患者来说,“一天两天”睡个好觉并不难,最大的困难在于“每天”。我们闭门在家,无所事事,又有患病的困苦和恐惧聚集在心。这样一年两年、三年五年,让自己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睡眠状态,而且不依靠任何药物,的确不容易。所以,在我看来,“睡”的关键不是生理问题,而是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