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
- 131
- 您的身份
- 家属
- 就诊医院
- 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血液病医院
- 病理报告
- 滤泡性淋巴瘤3A级
- 目前状态
- 康复1-3年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您的身份家属
病理报告滤泡性淋巴瘤3A级
就诊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血液病医院
目前状态康复1-3年
最后登录2025-10-26
|
当至亲的诊断书上印着同一个刺眼的词汇——恶性肿瘤,生活仿佛被劈成两半。一半是摇摇欲坠的日常,一半是深不见底的恐惧。
父亲(直肠癌)确诊时,我整夜失眠,在手机屏幕上疯狂搜索每个医学术语。爱人(淋巴瘤)病倒那年,我学会了把化验单折成平整的方形,按时间顺序收在透明文件袋里。直到母亲(胃癌)的检查结果出来,我安静地听完医生讲解,打开日历开始规划陪护时间表。惊慌失措不是消失了,而是沉淀成了另一种东西。
在无数个陪护的深夜,我遇见了荣格的《红书》。这本记录了心理学大师内心探索的巨著,起初读来晦涩难懂。直到某个凌晨,监护仪的滴答声与书中一句话共振:“我必须承载那些我无法理解的光,也必须穿越那些我无法驱散的暗。”原来,生命的锋利不是要被磨平,而是要被承载。
《红书》告诉我,真正的成长不是变得坚硬,而是在保持柔软的同时拥有韧性。就像荣格笔下的曼陀罗,在混沌中寻找秩序,在破碎中构建完整。照顾三位肿瘤患者的经历,让我理解了什么是“生命的钝化”——它不是麻木,而是如同古老的玉石,经岁月打磨后透出的温润光泽。
如果你也在经历生命的剧变,我郑重向你推荐这本《红书》。它不是一本轻松读物,却能在你最摇晃的时刻,成为那个稳固的支点。书里没有关于“战胜”的豪言壮语,却教会我如何与黑暗共生,如何将痛苦转化为生命的厚度。高级的励志,不是高歌猛进的成功学,而是在深渊边缘依然能辨认出星空的能力。
现在的我,依然会在每日清晨为父亲梳理稀少的白发,中午为母亲烹制软烂流食,晚上在微信为爱人写一首小诗。生活没有变得更容易,但我已不同——我学会了与无常共舞,在不确定中深植确幸。
《红书》里有一句:“谁看见了黑暗,也就看见了光。”人们看见患者的坚强,却看不见你们在走廊尽头偷偷抹去的眼泪。人们赞扬医学的奇迹,却不知道每一个生命指标背后,是你们彻夜不眠的记录与守护。
你们是战场上的无名英雄,在每一个看似寻常的日子里,进行着最不寻常的坚守。
你们是翻译者,在医生专业的术语与患者恐惧的心情之间,翻译着希望。
你们是守望者,在无数个深夜,守着输液袋一滴一滴落下,如同守候黎明的到来。
你们是记忆的保存者,记得每一次服药时间,记得每一个复查日期,记得他爱吃的每一道菜。
这份伟大,从不需要豪言壮语。它藏在为你留的一盏夜灯里,藏在保温盒里始终温热的粥里,藏在你明明很累却依然舒展的眉头里。
如果你感到疲惫,请允许自己暂时卸下坚强的外壳,照顾好自己的情绪,不是自私,而是让爱能持续流淌的智慧。如果你正在寻找力量,我依然想向你推荐荣格的《红书》。它不会给你简单的答案,但会陪你一起面对那些“我还能撑多久”的深夜疑问。书中说:“黑暗本身也在孕育光。”你们每一个人的存在,本身就是这黑暗中最温暖的光。
致伟大的你们:愿你在照顾他人的间隙,也记得呵护自己千疮百孔却依然柔软的心。愿你在奔波的路上,偶尔停下脚步,看看天空依然有云飘过。愿你知道,你的每一次坚持,都在重新定义着“爱”这个字的重量。这条路上,你从不孤单。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在暗夜中前行的人。我们的伤痕终将成为智慧,我们的爱终将比疾病更强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