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91|回复: 3

我的印象中原❤️豫见河南 ——正念营河南认亲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122

主题

852

帖子

1万

家园豆

您的身份
家属
病理报告
滤泡性淋巴瘤3A级
就诊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血液病医院
目前状态
康复1-3年
最后登录
2025-5-23
发表于 前天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辽宁
亲爱的战友们,我是正念营的白月光。一个在‘抗瘤烩面’里加了三年‘坚强老料’的患者家属。今天特别想和大家聊聊咱们中原大地上的生命智慧——就像河南人常说的‘中不中?中!咱们对抗病魔也需要这股子倔劲儿!
在河南,有个传承千年的民俗叫‘拴娃娃’——母亲用红绳系住泥娃娃祈求健康。现在咱们淋巴瘤之家平台就像那根红绳把正念营里天南地北的‘娃娃’们拴在一起互相守护。听说群里几位河南老乡?举个手咱们认个亲呀!












河南——这是我们所有中国人都应该来朝拜的地方,因为在这里你看到的是中国里的中国。华夏5000年,有20多个朝代在这里定都,八大古都就占了一半儿,四大发明占了三个。被誉为第五大发明的24节气说的也是河南,只有这里小雨那天才会下雨,霜降那天才会落霜。从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到殷墟甲骨里的第一个“中”字,华夏文明就是从河南开始的,由传说走向真实的历史。《全唐诗》两千名诗人里,这里就占了1/10,百家姓里有一百个大姓,有98个出自这里。还有华夏历史上第一个文字、第一件乐器、第一支毛笔、第一座佛寺,这里就是河南。如果从夏朝算起,它经历了长达3000年百鸟朝凤般的辉煌,而从北宋靖康之难算起,它又经历了长达800年断崖式的跌落。至于今天,它被十个河南九个骗诋毁、误解,作为一个同样被诋毁误解的东北人我想把我看到的河南讲给你。
龙马身负“河图”跃出黄河,伏羲氏根据“河图”推演出八卦。然后是女娲氏攒土造人,燧人氏钻木取火,神农氏尝百草,这些华夏文明的传说就在河南。神农氏还有个名字叫炎帝,他和中原首领黄帝结盟战胜了东方的蚩尤,从那时起我们就有了炎黄子孙的名字。所以中华人文始祖就在河南。神龟背负“洛书”浮出“洛水”,大禹用洛书平定了水患。洛书和刚才说的河图一起成为了华夏上古最神秘的符号。河出图,洛出书,圣人泽之。所以,河洛地区也因此被无数学者称为华夏文明之根。



而这些在河南不仅仅是传说,中国历史上有四次伟大的相遇,他们也发生在河南。2500年前的一天,34岁的孔子从山东(鲁国)来到了河南(洛邑)。拜访他心目中学识最渊博的人——老子。从克己复礼到上善若水,他们做了人生中最后一次交谈,一儒一道,两种从华夏大地上生长的思想在这一刻相遇了。遥远又无比明亮的思想之光一直温暖到我们今天。几百年后的东汉,这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佛寺——白马寺。取名白马是因为当年的佛像和经文是用白马驮回中原大地的。以此为原点儒、释、道三家相遇了。交织融合并在以后的几千年中托起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将都城迁到这里。草原上的游牧少数民族遇见了华夏,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民族大融合。此前,我们或许是匈奴、是鲜卑,此后我们有了共同的名字——中国。当时间流转到盛唐还是在这里,杜甫终于遇到了他的偶像李白。他们的相遇造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一仙一圣相互照耀,也照耀着此后的中国。不止他们,在过去的几千年里河南是多么的群星闪耀。黄河岸边,少男少女吟唱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洛水之畔曹植惊叹了洛神的翩若惊鸿,宛若游龙。洛阳城里,左思花了十年写下了《三都赋》,人们争相抄写,就有了我们现在的成语——洛阳纸贵。


正月十五的晚上,苏味道的一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是盛世大唐最酣畅淋漓的气象。《全唐诗》5万首,有1/10都在写洛阳。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洛阳城外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还有白居易、韩愈、刘禹锡、李商隐,文学史上无数响当当的名字都来自这片土地。即便今天他们被黑出了花儿,但是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家里河南人还是最多的。到了宋朝,这里还诞生过一座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24小时营业的饭店,宅男宅女当时就可以点外卖,还能抽盲盒、喝奶茶,整个国家的GDP占了全世界的22%,诗人和艺术在当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崇。这一切,都被张择端画进了《清明上河图》里。开封,北宋时期的东京汴梁,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大都市之一。《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这座城市的市井百态:热闹的街市上,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叫卖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繁华的乐章。从雄伟壮观的宣德楼,到横跨汴河的虹桥;从熙熙攘攘的码头,到幽静典雅的庭院,每一处细节都展现了北宋时期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与市民生活。然而,不得不提的还有我们家喻户晓的包青天。这位铁面无私廉洁奉公的执法者深受百姓爱戴。






俗语说:人间四月天,信阳采毛尖
人间四月,芳菲正盛,信阳茶山迎来最美时节。云雾缭绕间,茶山若隐若现,宛如仙境。此时,正是采摘信阳毛尖的好时候。茶农们头戴花帽,穿梭在翠绿的茶树间,指尖轻舞,采下鲜嫩芽叶。信阳毛尖,作为中国名茶,其鲜爽滋味和独特香气,皆源于这春日里的精心采摘。当你轻抿一杯新制毛尖,那清新茶香瞬间在口中散开,仿佛将整个春天留住。这个四月,不妨走进信阳,感受采茶之乐,品味这杯中的春日清韵。



盛世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一切都美好的像一场梦。可后面的故事,我们也知道了。靖康之难,徽钦二帝被俘,曾经的千里江山只此青绿,变成了满目苍痍。南迁的散乱人群中有一位姓孟的男子写了一本《东京梦华录》,书里写了当年活色生香的市井生活,他写的明明是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可落笔却字字是哀伤。从这一刻起,河南经历了断崖式的下跌。所有的辉煌灿烂被消磨粉碎,但唯有大地生生不息,孕育出一茬又一茬的小麦高粱。从这个角度看,或许再宏大的历史也不过是小麦熟了几千次。我们中国人见面啊总会问:吃了吗?这故事要讲到1942年。那年河南发生了灾荒,遍地白骨。300万人死于饥饿,300万人是个什么概念?大约是现在蒙古国整个国家的人口。即便这样,河南也是当年粮食上缴最多的省份,通天大路向西南,路上白馍吃不完,就像《只有河南》里所演的那样,饥饿之中仍然有没被泯灭的人性之光。河南人用生命种下了种子,这些种子落地生根,这是土地和人的契约,也是我们生生不息的希望。如果说我们国家的教育看北京,经济看上海,面积看新疆,历史看陕西,那根脉一定要看河南。我们的文字源于甲骨出于殷墟,我们的哲学源于周易成于老子。我的姓氏源于炎黄,根在中原。这是河南的故事,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故事。我们这个民族从泥土中来,最终也要归到泥土中去!当人们提起河南,总有些刻板印象如影随形。但我要说,这片1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藏着中国最动人的故事。
嵩山少林寺的武僧晨曦中练拳的身影,比任何武侠电影都真实;洛阳的红绿灯是牡丹形状的,这里连风都带着盛唐的脂粉香。一座用青铜浇筑,用牡丹上色的千年神都。我本无意入龙门,奈何千窟入我心。洛阳龙门石窟的佛像历经千年风霜,依然低眉含笑;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开封清明上河园里复活的北宋繁华,让人瞬间穿越。这些不是景点,而是中华文明跳动的脉搏。
在郑州街头,凌晨三点的胡辣汤摊位冒着热气;信阳茶山上,茶农的手指在晨露中飞舞;长垣的厨师能用最普通的食材变出宫廷菜。河南人用食物讲述着生存的智慧——在黄河泛滥的苦难里,他们学会了将贫瘠转化为丰盛的艺术。
郑州米字型高铁网的中心位置,暗示着这个省份的当代使命。从甲骨文到量子通信,从殷墟到跨境电商,河南始终在书写中国的关键篇章。那些关于"落后"的偏见,在郑东新区的天际线前不攻自破。
河南人有一种特殊的韧性。他们经历过太多苦难——战争、饥荒、洪水,却总能在第二天清晨重新站起来。这种精神不是悲情,而是一种透彻的生命力。就像豫剧里唱的:"人生在世几十年,酸甜苦辣都尝遍。"
建议你亲自来河南走一走。在黄河边看一次落日,你会明白为什么这里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和河南人喝一次酒,你会懂得什么叫"中"的真正含义。这片土地不需要辩解,它早已将历史嚼碎,化为继续前行的力量……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22

主题

167

帖子

349

家园豆

最后登录
2025-5-22
发表于 前天 21: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10

主题

849

帖子

7235

家园豆

您的身份
病友
病理报告
原发纵膈弥漫大b细胞
就诊医院
江苏省肿瘤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
目前状态
康复3-5年
最后登录
2025-5-22
发表于 前天 22: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谢谢分享 有机会去看看咱们中国里的中国
随意而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2

主题

880

帖子

3333

家园豆

您的身份
病友
病理报告
弥漫大b细胞(生发中心起源)
就诊医院
湖南省湘雅医院
目前状态
康复0-1年
最后登录
2025-5-22
发表于 昨天 07: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同样的经历 使我们与你感同深受!

这里是病友帮病友一起度过难关的精神家园!

工作室 媒体报道


© Copyright 2011-2021. 荷小朵(北京)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0048145号-5
京卫[2015]第0359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非经营性-2021-0110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5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