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近几年的治疗方法
Loretta J. Nastoupil, MD1, Adam C. Rose, MD1, Christopher R. Flowers, MD1 2012.5.15 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温希普癌症研究所血液学和肿瘤学系 摘要: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是最多发的淋巴恶性肿瘤。尽管R-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松,加利妥昔)-21已作为所有DLBCL病人的标准治疗,且得到了一系列临床结果的支持,但DLBCL内在的生物异质性及临床异质性使得疾病的不同亚型的治疗效果显著不同。我们通过临床、生物和功能成像技术来对患者按风险高低分组,并回顾了在利妥昔时代,通过强化剂量来改善高危患者疗效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得到的结果表明,R-CHOP-14疗法相比于R-CHOP-21疗法无论对年老或是年青DLBCL患者都没有特别的优势,突显将来对年青高危DLBCL患者研究的意义,而且提示生物学分析的潜在价值。鉴于强化化疗相比当前的标准疗法并没有额外的好处,这些新方法将为DLBCL治疗的发展提供关键契机。
引言:DLBCL是最多发的淋巴恶性肿瘤,占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病例的三分之一(此处是欧美数据,不同于中国)。 它是一种侵略性的淋巴瘤,在未接受治疗或治疗不到位的情况下,死亡率极高。DLBCL在生物和临床上是异质的,存在至少三个重要亚型:活化B细胞(ABC),生发中心B细胞(B-cell)和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L),各类DLBCL的特征与疾病预后相关。大量的患者经标准的基于蒽环类药物的化疗后痊愈,而且在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的基础上加入得利妥昔,更使临床疗效得到显著提高,其中包括总生存率(OS)。然而,相当比例的高风险患者,治疗后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目前的标准治疗下预后很差。我们研究了这些预后不良患者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并回顾了近期的一些替代方案的研究,以及一些待解决的问题。
DLBCL高风险群体的特征 临床预后因素 开发于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预后指数(IPI)是当前分析DLBCL预后的最有效的临床工具。这一模型汇总分析了1982年和1987年间2000多例侵袭性淋巴瘤患者(主要是DLBCL)经蒽环类药物化疗后的结果。对OS和无复发生存率(RFS)有预测意义的临床因素包括:年龄,病情阶段,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身体状况,结节外病灶数。基于这些因素,患者被评分并分为4级,其5年生存率分别为73%,51%,43%和26%。此外,该指数允许对公布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支持针对具有相似特点和预期疗效的同类患者设计试验。新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在利妥昔时代,IPI是否仍能预测预后。Sehn对DLBCL患者经R-CHOP治疗的的的结果作了回顾性分析,并重新定义了三个结果类别,称之为修订版IPI,这一修订相对于传统IPI对这一群体的预后预测更具临床价值。各组的预测4年生存率均大于50%。最近的一个对超过1000名患者化疗-免疫联合治疗结果的分析表明,在利妥昔时代,IPI仍能有效的预测无事件生存率(EFS),无恶化生存期(PFS)以及OS。IPI仍然是一个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风险分析,及为患者提供预后估计的重要工具。目前,该指数仍被用于对患者群体进行分析和分组,在临床试验的设计和解释中具有中心地位。其它一些临床因素也可能具有预后意义。而年龄这一因素,除了在IPI中的价值以外,也是NHL影响最大的不良预后因子之一。许多研究都发现老龄与较差的疗效相关,包括低OS。可以想像,老龄DLBCL患者较差的生存率可能因为更多的并发症,较差的身体状况,还有其承受力不足造成治疗不充分。对一组非常老的病人的回顾性分析显示,这些老年病人的临床及预后特征与年青病人相似,但对疾病的处理却与对应的年较青患者差异显著。作者得出结论,大部分死亡是由于渐进性疾病,年龄对治疗方法构成了限制。鉴于预期寿命的日益增长和人口的老龄化,年龄对疗效的影响将变得越来越重要,需要更多临床试验来应对这一问题。 种族也可能影响DLBCL的预后。值得注意的是,非洲裔DLBCL患者患病年龄更小,病情也更恶性,生存率较低。1992至2005期间,37009名诊断为DLBCL的患者在SEER(疾病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登记系统)中的记录显示,大部分非洲裔美国人病程均在III/IV期,其5年生存率为38%,显著低于相应白种人的46% (P=0.02)。即使采用相同的治疗,黑人和白人治疗结果也存在差异。至今尚未阐明的是,种族和年龄差异到底是通过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发挥作用的,还是只是间接反应了社会经济地位或者其他非临床因素的影响。未来的研究需要考察它们与其他临床因素和生物学预测因子之间的关系,即它们是如何共同决定了疾病的表型和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