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3 日,第五届中国淋巴瘤病友大会在广州如约启幕。全天超过三百位淋巴瘤患者及家属、临床专家、医保专家、爱心企业及爱心人士齐聚一堂。大会以 “我爱 CR 拥抱五周年” 为主题,对诸多亚型淋巴瘤而言,经过五年无复发即意味着临床治愈。大会下午慢淋 / 套细胞 / 边缘区专场通过 CR 榜样分享、专家科普解读、医患互动沙龙等形式,聚焦惰性淋巴瘤(慢淋、套细胞、边缘区淋巴瘤)的规范化诊疗与长期生存,让 “临床治愈” 的希望照亮更多生命。
CR 报道站:以生命故事点燃希望之光
活动伊始,“CR 报道站” 三位不同亚型的淋巴瘤患者走上台前,展现真实的淋巴瘤治疗历程,传递 “与瘤共舞,亦能活出精彩” 的信念,引发全场共鸣。
慢淋家属无双:高危突变下的 “新生”
“2022 年 9 月,母亲在常规体检中发现血液指标和影像异常 —— 白细胞指数骤增,体内多处淋巴结和脾脏肿大。” 无双回忆道,母亲曾在 2019 年做过早期肺癌手术,复查时医生一度将稍高的白细胞归咎于术后慢性炎症,直到此次检查才怀疑淋巴瘤。
初步检查后,无双凭借自学的知识猜测可能是慢淋,而血液科的专业检查证实了这一判断。“当时我松了口气,因为知道多数慢淋患者经治疗基本不影响自然生存期。” 但医生的一句话让她如坠冰窟:母亲存在 TP53 基因突变,这一 “抑癌基因缺失” 会导致生存期大幅降低,在免疫化疗时代,这类患者的生存率不到 30%。
更糟的是,基因检查结果显示母亲还伴有 NOTCH1、SF3B1 等极高危突变,“生存率一下子从 90% 降到 30%,我当时就懵了 —— 好事轮不着,坏事全砸头上。” 国庆期间,母亲还能参加万人升旗仪式,看似无症状,但无双深知不能拖延。
在淋巴瘤之家论坛病友的互助和多位专家的 “第二诊疗意见” 支持下,无双一家选择了 “CD20 单抗 + BTK 抑制剂” 的初治方案。“恰逢国产 BTK 抑制剂奥布替尼纳入医保,成为慢淋治疗用药,报销后每月花费变得可负担。” 经过 6 个周期的治疗,母亲进入奥布替尼维持阶段。期间虽遇新冠开放,但因防护得当且及时使用小分子特效药,未出现严重感染。
“现在母亲各项指标平稳,每天买菜、做饭、跳舞、拍照,还学会了 P 图和剪短视频,乐呵呵的像个老小孩。” 无双感慨,“新药的涌现和医保的不断完善,让淋巴瘤不再是生命的羁绊,未来真的可期。”
套淋陈勃:从抗拒化疗到规范用药的 “重生路”
“我是经典型套细胞淋巴瘤患者,前几年发病时,什么症状都没有,是肠镜检查发现 1 公分的扁平息肉,经免疫组化确诊的。” 陈勃回忆,当时医生建议化疗,但他因恐惧化疗的副作用,选择先尝试中医治疗。
在成都、重庆、上海、北京多地辗转看中医期间,病情却在悄悄进展。“两年后,颈部肿块长到甚至都撑得脖子有了‘封侯’的感觉,PET-CT 显示多处受累,我才真正慌了。” 医生否定了他 “先手术再化疗” 的想法,启动了 R-CHOP 方案,“果然如我担心的那样,70 岁的我根本经不起化疗 —— 白细胞降到零点几,骨髓抑制严重,还出现脚肿等不适症状。”
就在绝望时,医生告知 “后面有伊布替尼”,当时该药虽为自费,但 “20 万就能拿下” 的希望让他坚持下来。“没想到用药后,肿块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缩小!” 陈勃说,“更幸运的是,伊布替尼很快纳入医保,大幅减轻了经济负担”。
但他也犯了一个关键错误:“当时觉得病好了,就没理解维持治疗的重要性,觉得‘多锻炼、吃好点’就行,擅自停了药。” 两年后,病情复发,体重短时间内掉了 20 斤,坐硬板凳都觉得疼,还伴有盗汗。
复发后,医生调整方案为 “奥布替尼 + 瑞帕妥单抗 + 来那度胺”。“瑞帕妥单抗第一次使用时反应很大,寒颤、心跳不适、脚肿,但医生放慢输液速度并加用抗过敏药后,慢慢克服了。” 陈勃坦言,“奥布替尼比伊布替尼耐受性更好,除了轻微皮疹,几乎没有其他副作用,现在 CR 状态已保持 2 年。吃了 3 年药,感觉自己命大,更要感谢这个有好药、有好医生的时代。”
边缘区阳志红:生死边缘的 “生命韧性”
“2025 年 2 月,我被确诊为十二指肠乳头边缘区淋巴瘤二期,那一刻,整个世界都崩塌了。” 阳志红说,原本平静的生活被打破,恐惧、无助、绝望涌上心头,“我甚至梦到了去天堂的样子,唯一不甘心的是女儿才上初三,我不想她这么早失去母亲。”
她与医生商量后,选择了 R-CHOP 方案。“化疗副作用来得很快,全身乏力、手脚发麻,头发大把掉落,从前像‘女汉子’的我,第一次体会到力不从心。” 但家人的陪伴、朋友的关心给了她力量,“每次治疗后看到淋巴结缩小,都觉得离胜利近了一步。”
然而,第四次化疗后,命运给了她沉重一击 —— 重度骨髓抑制导致白细胞、淋巴细胞骤降,免疫力几乎为零。出院第三天,她虚弱到起不了床,第四天发烧入院,被诊断为肺炎克雷伯杆菌亚种、真菌性肺炎及间质性肺炎,“医生说病死率 50%,我感觉自己站在悬崖边,连呼吸都要用尽全身力气,胸口像压着大石头。”
医院调动多科室会诊,用强效抗生素、免疫调节药物对抗感染,将她转入单人病房每日消毒,配合中医理疗提升免疫力。“我告诉自己不能放弃!除了配合医生会诊用药,还会在病床上主动做些简单的康复运动,通过看书、听音乐、刷剧转移注意力。” 经过艰难治疗,她的体温逐渐正常,血氧饱和度从 70% 多升至 90% 以上,肺部炎症得到控制。
“如今我已出院休养,虽然身体还需恢复,但已看到胜利的曙光。” 阳志红分享了一个暖心的转折:原本 8 月要做第六次化疗,因这场大病暂停,反而让她有机会陪女儿完成毕业旅行 ——“前天去了广州长隆欢乐世界,今天女儿陪我来参加病友大会。”
她用一句话与病友共勉:“勇敢的人不是不落泪的人,而是擦干眼泪继续奔跑的人。当你见过足够大的世界,认知提升了,自然会有更多解题思路。”
专家讲堂:解码惰性淋巴瘤诊疗新进展
01 慢淋治疗:从 “终身用药” 到 “有限疗程” 的探索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魏小磊教授以 “慢淋治疗新进展” 为主题,用通俗语言解读了这一中老年常见惰性淋巴瘤的诊疗逻辑。
“慢淋中位发病年龄 65 岁,很多患者只是 B 淋巴细胞增多,未对身体造成损害,这类情况无需立即治疗,定期随访即可。” 魏教授强调,判断是否启动治疗的核心不是淋巴细胞数值,而是 “是否造成身体损害”,包括:进行性骨髓衰竭(如血小板下降)、肝脾 / 淋巴结肿大压迫症状、不明原因发热、体重下降 10% 以上或持续盗汗等。
他重点介绍了 BTK 抑制剂带来的变革:“十年前,有 TP53 突变的高危患者几乎无药可治,而现在,泽布替尼等二代 BTK 抑制剂不仅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如房颤、出血)也比一代药伊布替尼BTK抑制剂更低。” 临床数据显示,服用 BTK 抑制剂的慢淋患者,生存期可接近同龄人,“就像高血压、糖尿病需要长期用药控制一样,慢淋也能通过规范用药实现‘慢性病化管理’。”
对于患者关心的 “能否停药”,魏教授提到了最新研究方向:“BTK 抑制剂联合 BCL-2 抑制剂的临床研究显示,部分患者在 15 个疗程后可停药,复发后再用药仍有效。预计 2027 年相关研究结果会公布,有望为‘有限疗程’治疗提供更多依据。”
02 套细胞淋巴瘤:BTK 抑制剂引领治疗 “降强度”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刘盼盼教授解析了套细胞淋巴瘤的特性:“它兼具侵袭性与惰性特点 —— 像侵袭性淋巴瘤一样发展快,又像惰性淋巴瘤一样难以治愈、易复发。”
在 CD20 单抗出现前,套细胞淋巴瘤的中位生存期仅 3 年,CHOP 等常规化疗方案疗效不佳。“含阿糖胞苷的强化疗方案 + 移植曾是年轻患者的首选,虽能延长生存期,但治疗强度大,老年患者难以耐受。” 刘教授说,BTK 抑制剂的上市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二代 BTK 抑制剂(泽布替尼等)在复发难治套细胞淋巴瘤中单药有效率极高,现在已被纳入一线治疗探索。” 她解释,对于体能差、无法耐受化疗的患者,BTK 抑制剂联合 CD20 单抗可快速起效,“三到五个疗程,80%-90% 的患者肿瘤可消失,且无化疗的毒副作用,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对于移植的选择,刘教授指出:“随着 BTK 抑制剂的应用,移植的地位在下降。但对于无法耐受 BTK 抑制剂或年轻高危患者,移植仍能起到巩固疗效的作用。” 此外,双抗、CAR-T 等疗法也为复发患者提供了新选择,“套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正从‘强攻’转向‘精准靶向’,患者生存质量越来越高。”
03 边缘区淋巴瘤:无化疗方案成优选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夏忠军教授聚焦边缘区淋巴瘤,介绍其分型与治疗原则:“这类淋巴瘤好发于黏膜(如胃、肺)、淋巴结、脾脏,与感染密切相关 —— 比如胃黏膜相关边缘区淋巴瘤常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脾脏边缘区淋巴瘤可能与丙肝病毒相关。”
他强调,边缘区淋巴瘤进展缓慢,多数患者无需立即治疗:“早期(Ⅰ-Ⅱ 期)可通过手术、放疗或抗 HP 治疗治愈;晚期患者若无症状,定期随访即可,只有出现治疗指征时才需干预。”
对于需要治疗的晚期患者,夏教授推荐 “无化疗方案”:“BTK 抑制剂联合 CD20 单抗的有效率达 90%,且安全性优于化疗。以奥布替尼为例,其治疗边缘区淋巴瘤的两年无病进展率达 75%,且已纳入医保,患者负担大幅减轻。”
他特别提醒:“边缘区淋巴瘤患者需长期随访,前两年每 3-6 个月复查一次,后 3-5 年每半年一次,5 年后每年一次。随访不仅看影像学,还要关注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04 BTK 抑制剂不良反应管理:细节决定成败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沈建箴教授深耕淋巴瘤治疗 41 年,他从临床实践出发,详解了 BTK 抑制剂的不良反应管理要点。
“BTK 抑制剂虽好,但可能引发房颤、高血压、感染、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需全程监测。” 沈教授分享了实用应对策略:
1 感染预防 用药前必须筛查乙肝病毒,核心抗体阳性者需预防性服用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至少 1-2 年,避免爆发性肝炎;定期补充丙种球蛋白可降低感染风险,但胸腺肽类药物无明确循证支持,不建议盲目使用。
2 房颤与高血压 用药期间定期监测心率和血压,出现异常及时就医,必要时调整用药或联合降压药。
3 腹泻与皮疹 轻度腹泻可联用沙利度胺(兼具止泻与治疗作用),皮疹可局部用药或短期使用小剂量激素,“这些小技巧既能缓解症状,又不影响抗肿瘤疗效。”
1 观察等待期的焦虑与管理 患者提问:“很多患者在观察等待期会焦虑,想通过中药‘增强免疫力’,这有必要吗?”
张文君教授回应:“目前没有证据显示中药能延缓淋巴瘤进展,盲目用药反而可能增加肝肾负担。若焦虑明显,可缩短随访间隔(如每月复查血常规、超声),通过密切监测缓解心理压力。”
柳喜洋教授补充:“边缘区淋巴瘤患者也一样,无治疗指征时无需干预,过度治疗的危害可能大于疾病本身。随访时若发现淋巴结增大、血象下降等变化,及时启动治疗即可。”
2 疫苗接种与疾病进展的关系 患者提问:“有患者打了流感或新冠疫苗后,出现淋巴结肿大,这与疾病进展有关吗?”
张文君教授解释:“疫苗接种可能引起短期淋巴结反应性增大,与淋巴瘤进展无直接关联。目前研究未发现疫苗会导致淋巴瘤复发或进展,慢淋、边缘区等惰性淋巴瘤患者可接种流感疫苗,新冠疫苗也可根据身体状况选择,无需过度担忧。”
3 高危患者的干预时机与移植选择 患者提问:“慢淋合并 TP53 突变等高危因素,是否需要提前治疗?”
张文君教授明确:“即使有高危因素,仍需严格遵循‘治疗指征’,只有出现身体损害时才需启动治疗,过早干预不会延长生存期,反而可能增加毒性。但需增加随访频率,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对于套细胞淋巴瘤患者关心的移植问题,柳喜洋教授表示:“BTK 抑制剂时代,移植的应用减少,但无法耐受 BTK 抑制剂或年轻高危患者,一线缓解后仍建议移植巩固,降低复发风险。”
4 难治病例的突破:从 “无药可用” 到 “重获新生” 张文君和柳喜洋教授两位教授还分享了难治病例的治疗经验,给现场患者带来信心:
张文君教授分享慢淋转化为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案例
46 岁男性患者,2019 年确诊慢淋伴 TP53 突变,长期服伊布替尼控制病情。2024 年初,颈部、腹股沟淋巴结突然增大,PET-CT 提示淋巴瘤浸润,病理确诊为 Richter 转化(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
外院采用 Pola-R-CHP 方案 3 疗程后,病情仍进展(PD),伴高热、体重下降。转入我院后,我们采用 “格菲妥单抗(双抗)+ 泽布替尼” 桥接治疗,逐步提升双抗剂量至 30mg。治疗中虽出现凶险的免疫效应细胞相关噬血综合征嗜血综合征(高热、血压下降、肝肾功能异常),经地塞米松冲击、血浆置换后缓解。
30 天后,患者淋巴结显著缩小(左侧颈部从 34×22mm 缩至 17×6mm),骨髓未见异常 B 细胞。后续进行 CD19 CAR-T 治疗及自体移植,2025 年 5 月 PET-CT 评估完全代谢缓解(CMR),骨髓 MRD 阴性,8 月复查无复发迹象。
“Richter 转化患者预后极差,传统化疗有效率不足 30%。本例通过双抗快速降瘤负荷、CAR-T 清除残留病灶、移植巩固的‘三步策略’,实现了深度缓解。但双抗相关 IEC-HS 需密切监测铁蛋白、肝肾功能,及时干预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柳喜洋教授分享:多线耐药脾边缘区淋巴瘤的 CAR-T 治疗突破
64 岁的老先生 2023 年 9 月因 “乏力、皮肤瘀斑” 就诊,确诊为脾边缘区淋巴瘤(IVB 期),肿瘤已累及骨髓和脾脏,MALT-IPI 评分中危。初诊时三系指标就很低:白细胞 2.5×10⁹/L、血红蛋白 36g/L、血小板 22×10⁹/L,身体底子并不算好。
治疗之路走得很曲折:先是 6 个疗程的 R-CHOP 化疗,疗效仅达部分缓解,三系减少始终没改善;换用 “奥布替尼 + 利妥昔单抗” 方案后,脾脏肿大稍缓解,但骨髓流式仍显示 37.23% 的异常 B 细胞;2024 年 9 月换用 “泽布替尼 + 来那度胺”,病情反而进展,脾脏短径从 12cm 增至 15cm,循环肿瘤 DNA 还检出 BTK 突变,提示耐药了。
当时团队决定尝试 CD19/CD22 双靶点 CAR-T 治疗,考虑到老先生骨髓功能弱,预处理时把 FC 方案剂量减到标准的 70%,降低抑制风险。2025 年 5 月回输后,仅出现低热,对症处理后很快好转。
回输后 28 天复查,结果让人振奋:骨髓异常 B 细胞降到 0.1%,MRD 阴性,循环 DNA 里的突变也查不到了,脾脏缩到 8cm;3 个月后血常规基本正常,PET-CT 全身没再发现肿瘤活性。现在老先生定期随访,状态一天比一天好。
“这位患者多线治疗失败还耐药,双靶点 CAR-T 帮他跨过了难关。对老年患者来说,调整治疗强度、精准监测病情,才能在控瘤和安全间找到平衡。”
爱的祝福与未来期许
活动尾声,全体专家与患者代表共同合影,齐喊 “我爱 CR 拥抱五周年” 的口号,现场洋溢着温暖与力量。专家们送上真挚祝福:
从初诊的迷茫到规范治疗后的重生,从 “化疗依赖” 到 “无化疗时代” 的跨越,第五届中国淋巴瘤病友大会不仅是对过去五年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正如 “淋巴瘤之家” 所坚守的 —— 以科学为盾,以爱为桥,让每一位淋巴瘤患者都能在医学进步的光芒下,勇敢拥抱健康,迎接属于自己的 “CR 时刻”。
END 供稿:浦蝶 | 排版:悠然 | 审核:孔雀河 声明:本文中涉及的信息仅供淋巴瘤病友及家属交流参考,不作为用药推荐,具体诊疗方案请遵从专业医生的意见或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