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149|回复: 0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2⃣️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64

主题

231

帖子

948

家园豆

您的身份
家属
病理报告
弥漫大b细胞(非生发中心起源)
目前状态
医生
最后登录
2025-9-8
发表于 2024-4-8 23:5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新疆
2 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
DLBCL是一种具有高度异质性的侵袭性肿瘤, 患者对于药物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存在较大差异,目 前临床上30%~40%的DLBCL患者会复发,并且 约10%为原发性、难治性,这可能与肿瘤的耐药机制相关,这些患者预后往往较差。因此,针对复发/难治DLBCL患者的治疗仍是目前临床研究关注的重点。
2.1 抗体药物偶联物  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s, ADCs)是由单克隆抗体、细胞毒性药物及连接子偶 联形成的,其特点为可以靶向杀伤肿瘤细胞而不损伤正常细胞。
2.1.1 靶向CD19的抗体药物偶联物 CD19只在B 淋巴细胞表面表达,参与调节细胞间信号传导,同 时也是BCR信号通路的协调激活分子,现已成为治 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靶点之一,而靶向CD19 的ADCs对于双打击DLBCL患者可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Kahl等的研究入组了61例难治/复发B 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其中51例患者接受了剂量≥120 mg·m-2的靶向CD19的ADC单药治疗并取 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ORR为54.9%,其中有19例 患者的疗效评估为CR,而在临床安全性上仅9例患者出现3级及以上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主要包括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而一项针对既往使用 过利妥昔单抗免疫治疗的难治/复发的DLBCL患者 接受靶向CD19的ADC单药治疗的研究中,共有145 例患者入组,每21 d接受1次治疗,前两次剂量为 150 mg·m-2,后续调整为75 mg·m-2,直至疾病出现 进展或无法耐受治疗,结果显示ORR为48.3%,CR 率为24.3%,中位PFS为4.9个月,中位OS为9.9个 月。上述研究结果提示,靶向CD19抗体偶联药 物在治疗复发/难治DLBCL上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2.1.2 靶向CD30的抗体药物偶联物 
维布妥昔单 抗(brentuximab vedotin)是靶向CD30的ADC。临床 研究显示,维布妥昔单抗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维持治疗中显示出良好 的疗效与安全性。使用维布妥昔单抗联 合来那度胺治疗复发/难治DLBCL患者,结果显示 ORR为57%,CR率为35%,中位PFS为10.2个月,提示维布妥昔单抗可用于复发/难治DLBCL患者的治疗。此外,研究发现,常规化疗及挽救性 治疗对于存在双打击/三打击的原发性纵隔B细胞 淋巴瘤(DLBCL中的一种罕见型)患者往往无效,但其对维布妥昔单抗的治疗有反应,提示对于此类患 者维布妥昔单抗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治疗选择。        
2.1.3 靶向CD79b的抗体药物偶联物 CD79b是B 细胞受体(B-cell receptor,BCR)的组成部分,在超 过90%的B细胞淋巴瘤表面均有异常表达。有研究分析了47例以polatuzumab vedotin 为基础方案治疗的复发/难治DLBCL患者,结果显 示ORR为61%,其中CR率为40%,中位OS为8.3个 月,中位PFS为5.6个月。在一项 polatuzumab vedotin 联合苯达莫司汀及利妥昔单抗 治疗复发/难治DLBCL患者的研究中,纳入的所有 (35例)患者最多接受6周期治疗,治疗结束时所有 患者的ORR为42.9%,其中CR率为34.3%,中位FPS 为5.2个月,最常见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且未观察到5级不良应事件。上述研究提示,polatu zumab vedotin对于复发/难治DLBCL患者可能是一 种有效且耐受性良好的选择。
2.2 靶向药物 
2.2.1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ruton tyrosine kinase,BTK)是 B细胞表面抗 原受体和细胞因子受体通路的信号分子,在细胞迁 徙、趋化及黏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伊布替尼 (ibrutinib)为小分子BTK抑制剂,能够与BTK活性位点结合,通过抑制BTK活性而阻止B细胞向淋巴 细胞转化,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研究显示,伊布替尼在non-GCB型DLBCL患者中的疗效优于GCB型。在一项40例单独使用伊布替尼或 联合其他药物治疗的复发/难治DLBCL患者的研究中,ORR为22.5%,中位EFS为13个月,观察到4 例3~4级不良事件,未观察到5级不良事件,提示复发/难治DLBCL患者使用伊布替尼短期疗效好,耐受性良好。 阿卡替尼(acalabrutinib)是第2代BTK抑制剂, 与伊布替尼相比,阿卡替尼可以降低伊布替尼因脱靶效应而带来的不良反应,在I期临床 试验结果显示,21例复发/难治DLBCL患者中有5例 疗效评估为ORR,而在主要研究终点安全性上,只有1例患者出现5级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研究证 实了阿卡替尼治疗复发/难治DLBCL患者的安全性, 但具体疗效有待相关研究进一步探究。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同样的经历 使我们与你感同深受!

这里是病友帮病友一起度过难关的精神家园!

工作室 媒体报道


© Copyright 2011-2021. 荷小朵(北京)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0048145号-5
京卫[2015]第0359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非经营性-2021-0110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5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