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
- 93
- 您的身份
- 病友
- 就诊医院
- 医科院肿瘤医院
- 病理报告
- 胃部malt淋巴瘤
- 目前状态
- 康复5-10年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您的身份病友
病理报告胃部malt淋巴瘤
就诊医院医科院肿瘤医院
目前状态康复5-10年
最后登录2025-5-12
|
(部分文章表格图表在链接上看)
药物引起的肺损伤是药物在呼吸系统包括气道、肺实质、肺血管以及胸膜等部位出现的不良反应的总称。药物性肺损伤的临床表现和累及部位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药物性肺损伤是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肺病(drug-induc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DILD)。近年来,随着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不断涌现,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KI)、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标(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抑制剂、抗体药物偶联化合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等,抗肿瘤药物相关间质性肺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然而,与药物性肝损伤和肾损伤相比,药物性肺损伤目前在临床上远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由于DILD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方法,且很容易与肺部原发疾病以及肺部肿瘤进展、感染性疾病或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肺部症状混淆,临床上对DILD的误诊和漏诊时有发生。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导致治疗暂停或中断,严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肿瘤科医师正确认识、鉴别并及时处理抗肿瘤药物性肺损伤极其重要。在此,我们联合呼吸科、肿瘤科、影像科、病理科、放疗科及药学专家就DILD的诊断、治疗等方面展开讨论,并最终达成抗肿瘤药物相关间质性肺病管理共识,以供同行参考。
一、流行病学
1880年加拿大医师首次在尸检中发现过量海洛因可导致急性肺水肿,这是最早报道的与药物相关的肺部损伤。直到1972年国外学者才系统描述了20多种药物与肺部损伤的关系,此后,药物性肺损伤逐渐被认识和报道。目前已知有超过1 300种药物与肺部疾病的发生有关,其中抗肿瘤药物为导致间质性肺疾病的常见药物。化疗药物如博来霉素、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小分子靶向药物如TKI类(吉非替尼、厄洛替尼、阿法替尼等)、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西罗莫司等),ICI类药物如帕博利珠单抗、阿替利珠单抗等以及近几年涌现的ADC类药物如恩美曲妥珠单抗、T-DXd等,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间质性肺病(表1)。
表1 不同类别抗肿瘤药物所致间质性肺病的发生率(%)
抗肿瘤药物类别
抗肿瘤药物类别 间质性肺病发生率
化疗药物
1.0~40.0
TKI类药物
0.4~5.3
mTOR抑制剂
3.0~54.0
ICI类药物
0.9~3.6
ADC类药物
1.9~15.8
注:TKI:酪氨酸激酶抑制剂;mTOR: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ICI:免疫检查点抑制剂;ADC:抗体药物偶联化合物
二、抗肿瘤药物
相关间质性肺病的发病机制
抗肿瘤药物所致间质性肺病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可能的机制主要包括直接细胞不良反应作用和免疫介导的损伤。首先,细胞毒性药物可以直接损伤Ⅰ型肺泡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或气道上皮细胞;其次,药物可作为半抗原或模仿宿主自身抗原来激活免疫细胞,从而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这两种机制可能受到多种宿主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肺部基础疾病、药物代谢或免疫相关基因的遗传易感性等,最终综合参与DILD的发病过程。
三、临床表现
不同类型抗肿瘤药物相关间质性肺病的疾病进程差异较大,可在用药后短时间内出现,如数日到数周,也可缓慢发生,如用药后数月。DILD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轻症患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一般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干咳、逐渐加重的劳力性呼吸困难,有些患者可出现乏力、发热、皮疹等全身症状。DILD亦缺乏特异性体征,可能的体征包括呼吸频率增快、口唇发绀等。肺部听诊通常正常,部分患者可闻及湿性啰音或Velcro啰音等。对既往有肺部基础疾病的患者,在使用抗肿瘤药物过程中,若出现原有呼吸系统症状和(或)体征加重,需排查DILD。
四、辅助检查
(一)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
目前,不论是影像学检查还是血清学或病理学检查,对DILD的诊断均无特异性。尽管如此,影像学检查仍在诊断DILD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胸部高分辨率CT(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HRCT)在评估肺部异常表现、病变范围及随诊观察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DILD常见的影像学(图1)与病理学表现详见表2。
https://mp.weixin.qq.com/s/_fwL6ZNyP_aE6uD8oWpTOg
|
|